美國自從誕生開始,就以一種“開掛”般的速度快速發展。它先是趁著歐洲混戰的局勢贏得獨立,并且快速擴張領土,后來美國又通過戰爭打開世界市場,發展自己的工業化。 西方文明從不講“和平崛起”,美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可謂“武德充沛”,其軍隊曾跟世界各國交手,可以說“攻必取,伐必克”。無論是南方的美洲國家,還是歐洲、亞洲的老牌帝國和工業強國,無不倒在美國軍隊的槍下。 美軍的軍事實力在二戰后到達頂峰,但是他們卻在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在戰爭里栽了個大跟頭,這就是朝鮮戰爭,美國人則稱其為“韓戰”。 在面對倔強的中國志愿軍時,美軍在朝鮮戰爭前期接連敗退,從鴨綠江邊退到了38線。為了對付中國軍隊,美軍使出渾身解數,其“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就創造了“火海戰術”,并被范弗利特發揚光大,最終留下了一個名詞——范弗里特彈藥量。 美軍“范弗里特彈藥量”最著名的戰例就是“上甘嶺戰役”,此戰的慘烈程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排第一,志愿軍戰士冒著“炮雨”,在上甘嶺徹底打掉了聯合國軍進攻的信心。在半個多世紀前,小小的上甘嶺為什么成為中美矚目的戰場?美軍在這里消耗了多少重火力?志愿軍戰士又是怎樣頑強反擊的呢? 一、聯合國軍的底氣——火海戰術抗美援朝戰爭,是二戰結束之后地球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熱戰,對當時的世界局勢影響巨大。 起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無論從人數、裝備、還是戰術上,都代表著世界頂級軍事力量,自從“仁川登陸”后就把朝鮮人民軍打得潰不成軍。但是聯合國軍的勝勢在志愿軍入朝之后戛然而止,在志愿軍靈活機動戰術的打擊下,聯合國軍潰不成軍。 根據當時的戰況,聯軍只會打“順風仗”,無論是美軍、英軍還是韓軍,在被中國部隊穿插包抄之后會立刻失去斗志,只會丟下陣地逃跑。 志愿軍憑借機動戰術贏得了前期勝利,1950年底“二次戰役”結束后,朝鮮戰役的決戰雙方再次來到了38線對抗。 在聯合國軍兩次大戰役失敗后,好戰分子麥克阿瑟被解職,由原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將軍接任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在深刻研究了中國志愿軍的打法和聯軍潰敗的原因之后,拿出了“火海戰術”的方案,他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軍的空軍和炮兵優勢,打擊以步兵為主力的志愿軍,和中朝軍隊打陣地戰。 “火海戰術”的由三部分組成:飛機轟炸,榴彈炮炮擊,以及坦克和步兵噴火器。這三種武器前后銜接,在二戰的陣地戰中簡直戰無不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太平洋的日軍就是被美軍用重火力打得潰不成軍,從瓜島到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美軍飛機飽和轟炸和海軍艦炮炮擊,讓孤島上的日軍死無全尸。 為此,聯合國軍以火海戰術支點,美國從國內運來了大量二戰囤積的炮彈和炸彈,顯然想把太平洋上的輝煌帶到朝鮮半島。 二、尷尬的范弗里特彈藥量朝鮮戰爭時期的美軍火力比起二戰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李奇微接手聯合國軍之后,美軍開始執行火海戰術。 1951年夏天,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的戰線基本固定下來,兩方圍繞著38度線參差的山地進入了殘酷的陣地戰。中朝和美韓的軍隊在38線周圍攻山頭,守陣地,這時候美軍的重火力完全優勢體現了出來。 在李奇微升官后,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里特將軍成為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他在接手軍隊后就下令:一旦交火,部隊不必計較彈藥消耗,炮擊量不設上限。 1951年4月底,中朝軍隊發起了“五次戰役”,第8集團軍下屬第2師得到了范弗里特“無限開火”命令。第2師師長拉夫納在1951年夏天的983高地戰中,下令全師炮兵瘋狂開火,在9天打光了36萬發炮彈,直接把983高地炸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墳包。 983高地上的朝鮮人民軍傷亡過半,“火海戰術”得到了成功,范弗里特也到了李奇微的認可。第2師9天內打光36萬發炮彈,等于一天打4萬發,這個量是美軍陸軍炮兵戰術中規定的5倍以上,連二戰都沒這么打過。 美軍在二戰太平洋最慘烈的 “硫磺島戰役”時,一天也只消耗3萬發炮彈,那還是6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的海上艦隊一起發射的,炮擊僅僅維持了3天而已。 1951年,983高地的“范弗里特彈藥量”,足夠美軍打四次硫磺島之戰。 在前線觀察的美國記者把范弗里特的“瘋狂炮擊”新聞傳回國內,他用“范弗里特彈藥量”來命名這種密集炮擊和轟炸戰術,該新聞一出現就引起轟動,美國國會的參議員們坐不住了。 俗話說“槍炮一響,黃金萬兩”,范弗里特打出去的是炮彈,但是買炮彈的錢都是從國會批下來的。36萬發炮彈在當時價值過億美金,在一個小小山頭上花了這么多錢,那這朝鮮戰爭還怎么打得下去? “范弗里特彈藥量”這一名詞的出現,讓范弗里特成為美國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他本人對此非常惱火。范弗里特認為國內的官僚根本不懂什么是戰爭,打一些炮彈都這么大驚小怪。他叫嚷著:“讓他們(參議員)來朝鮮,來看看敵人的尸體,讓'范弗里特彈藥量’見鬼去吧。” 三、上甘嶺——血肉和鋼鐵的較量“范弗里特彈藥量”成為美國第8集團軍的一張名片,在之后的戰爭里,美軍一直用飽和轟炸開路,這種不計成本的打法曾在1951末到1952初年給中朝軍隊帶來很大麻煩。有了密集炸彈和火炮撐腰,聯合國軍的士氣也上來了,他們不再一觸即潰,甚至會跟志愿軍進行沖鋒和反沖鋒。 但是中國志愿軍也迅速在戰爭里成長,志愿軍司令部從國內調來工兵隊伍,開發出了坑道戰術,讓美軍的“火海戰術”無用武之地。在我軍大規模挖掘坑道后,志愿軍減少了80%由炮擊帶來的傷亡。 1951年秋天,5次戰役結束后,抗美援朝戰爭開始進入相持階段,志愿軍執行“積極防御”命令,和聯合國軍在戰線上拉扯。1952年10月,美軍主動發難,范弗里特的第8集團軍開始了“攤牌行動”,和志愿軍在朝鮮半島中部金化郡的五圣山一代交火。 讓中美都沒想到的是,五圣山的戰役沒有出名,但五圣山旁邊一個叫上甘嶺的小小高地,居然會成為決定朝鮮戰爭結局的戰場。 上甘嶺戰役被稱為“朝鮮戰爭里最血腥的戰役”,在此戰中,“范弗里特彈藥量”再次出現,而且又上了一個檔次。 從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美軍在44天內往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的志愿軍陣地發射了炮彈190多萬發,航彈5000多枚,把上甘嶺從頭到腳犁了一遍,連山頭都被削去幾米。上甘嶺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平均要遭受70發炮彈的轟炸,山體表面的任何工事和任何活物都化為塵土。 根據志愿軍戰士回憶:“美國人先是飛機轟炸,然后是油挑子(f84)戰斗機扔汽油彈,接著是用榴彈炮打。這三輪打擊過后,一個步兵班上,只剩下一兩個命大的還有氣兒。” 聯合國軍在“火海戰術”下進行了幾百次沖鋒,但志愿軍戰士用“反斜面戰術”,依托山頂棱線和后山巖洞頑強反擊。志愿軍戰士在美軍轟炸時進入坑道躲避,等美軍登上山頂,志愿軍炮兵先對其進行炮擊,隨即步兵發起沖鋒,重奪高地。 聯合國軍曾憑借火力優勢一度占領上甘嶺,對志愿軍坑道進行圍堵。他們投毒,放煙,噴火,想把志愿軍困死在坑道里。但志愿軍戰士視死如歸,頂著子彈和火焰對美韓軍隊進行反擊。15軍在此戰中涌現了12347名戰斗英雄,著名的戰斗英雄黃繼光、孫占元、牛寶才就犧牲在上甘嶺。 在反斜面戰術和志愿軍頑強的斗志下,聯合國軍始終無法徹底拿下上甘嶺。 “攤牌行動”前,范弗里特曾認為“只要付出幾百人的代價,就能拿下上甘嶺”。沒想到聯合國軍40天傷亡1萬人,仍然沒法拿下這座高地,“攤牌行動”最后以失敗告終。 范弗里特將軍在此戰后心灰意冷,在第二年也就是1953年1月,范弗里特退役回國,“范弗里特彈藥量”這一名詞也進入了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