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博物館中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就拿中國國家博物館來說吧,因為博物館是國家級的,為此館內的重量級國寶那就不止一兩件,而是許多許多的,像什么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后母戊鼎等等。 那么大家知道山東煙臺市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是什么嗎?相信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吧,其實就是一個生了銹的大鐵疙瘩,一般人如果要不是在博物館展廳看到它的話,相信大家會一致覺得它就是個廢品,或許送你你都覺得笨重而拒要呢。 可是誰能想到這件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大鐵疙瘩,其實居然是煙臺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那么到底這件大鐵疙瘩有什么價值,居然如此的備受重視呢? 說來也和山東小山村的老百姓有關系呢,那是1973年的時候,事情發生地點在威海文登縣蔄山公社新權村,當時這里有個村民要開始修建新房子,為此就找來了村里的村民幫忙,可是沒想到就在幾個村民取土的時候,一鋤頭卻挖出個大鐵疙瘩,當時為了將這個大鐵疙瘩給拉上來,確實是夠累的。 大家本以為是什么大寶貝呢,結果拉上來一看才知道是個全身生銹的疙瘩,起碼得有60斤重,外形呈現的是三角形,而且頂部還有一個鐵環,那么這個大鐵疙瘩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幾個村民自然也是很好奇的,于是大家開始研究它,但是看了半天也無法捉摸透,就看到上面有一些文字,但是卻看不懂,別說當時有人提議將其拿到廢品站去賣了,這樣的話確實還能值不少錢呢,幾個家庭絕對能連續吃一年的豬肉了。 所幸的是后來有人將此事上報了,就這樣山東省文物局的同志很快的就來到了現場,專家得知幾個村民挖出了疑似寶貝的消息,那自然是開心得不得了,當時專家看到這件大鐵疙瘩的時候還是很震撼的,懂點文物鑒定知識的人一眼就瞧出了其價值。 其實這件大鐵疙瘩肯定是個文物,可惜的是生銹的太嚴重了,為此專家暫時只能是搬回到文物局,然后開始慢慢的揭開謎團,當時古文字專家辨認清楚了上面的40個文字,居然是:
古文字專家興奮地高呼了起來,這居然是秦始皇嬴政的詔書啊,而這個大鐵疙瘩其實就是秦朝時期的權,后來命名為了“秦嵌銅詔版鐵權”。 沒想到一個小山村中居然挖出了秦始皇的詔書,為此這件“秦嵌銅詔版鐵權”無疑是煙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