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發掘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榜上有名。至此,鄭州市先后有15個項目獲此殊榮,成為全國入選考古十大新發現項目最多的城市。 當前,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古都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如滿天星斗照亮著歷史的璀璨星河,引發眾多海內外人士關注。 從1990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啟動第一次評選以來,這一被稱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已走過30年。30年來,來自古都鄭州的最新考古發現一次次出現在全國性考古評選“花名冊”上,一次次讓知名考古專家眼前一亮,興奮不已。30年來,鄭州先后有15個項目上榜“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這一驕人的成績單,不僅生動展現了在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更彰顯出古都鄭州的亮麗文化底色和耀眼的歷史光芒。 30年來,鄭州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項目都有哪些?它們都分布在哪里?這些遺址有什么重要意義?近日,記者深入采訪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真梳理出這15個考古發現的詳細清單,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尋到中華文明的燦爛曙光。 1、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該遺址位于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城址平面形制呈圓形,面積約34500平方米。城墻采取夯打、版筑和挖槽等多種建造方法。發現城門2座,窖穴與灰坑2000余座。城內建筑基址有奠基坑,用甕棺葬埋葬兒童。城址外有壕溝環繞,近年又發現外圍壕溝,形成三重防御體系。西山城址距今約5300 ~4800年,時代跨越了仰韶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 該遺址是迄今中原地區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當時國內發現年代最早、建筑技術最為先進的早期城址。它開啟了后代大規模城垣建筑規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形制結構無疑對中國古代城址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探討中國早期城市及華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被評為199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 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位于鄭州市西北約20公里的石佛鎮小雙橋、岳崗、于莊三個自然村之間。該遺址發發現有大規模的夯土建筑基址、手工業作坊、大型祭祀場、奠基坑、與冶銅有關文化遺存,以及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金箔片、與甲骨文一脈相承的陶缸表面朱書文字等遺物。2009年底至2012年初,考古人員對小雙橋遺址再次進行調查和勘探,在遺址南部發現一條東西長1700多米、寬12米至14米的商代道路。道路的南部和東南部發現有白家莊期商代文化層及陶窯等重要遺跡。村東北約300米,經勘探確認為一處古湖泊,可能是古滎澤。 小雙橋遺址是目前所發現的處于鄭州商城和安陽洹北商城之間的唯―一個白家莊期的具有都邑規模和性質的遺址,對于探尋商代仲丁傲都以及鄭州商城的性質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199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鄭國祭祀遺址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面,總面積2萬平方米,遺址清理出土春秋時期鄭國青銅禮樂器坑17座,殉馬坑44座、夯土墻基1道,商周灰坑791座,水井98眼,戰國烘范窯3座,小型墓葬80座,甕棺葬28座,兩周及漢代灶坑9座,還有一批戰國牛肋骨墨書文字。發現了以348件鄭國公室青銅禮樂器為代表的大批珍貴文物。 該遺跡為研究我國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古樂器學、樂律史、音樂史和科學技術史等具有重要價值,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位于新密市曲梁鄉大樊莊村古城寨周圍,漆水東岸的河旁臺地上。城址為東西長方形,面積17.65萬平方米,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南、北、東三面城墻和南北相對兩個城門缺口,最高處達16米,最寬處達40余米。古城寨城址內不僅建有廊廡建筑的大型宮殿基址,而且房基的方向與城墻一致,專家推斷其事先應該經過統一規劃和精心設計。 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全中國城墻保存最好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城建規劃、夯筑技術和土木建筑技術的進步,也體現了城址擁有者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威嚴,表現出極為強烈的防御觀念;其宮殿式建筑發發現,開二里頭文化中的大型宮殿和廊廡式建筑的先河。根據遺跡地層關系,發掘者認為該城址屬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一座城址,距今約4000多年。該遺址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位于滎陽市廣武鎮大師姑村和楊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級臺地上。城址形狀呈東西長、南北窄的扁長方形,由城垣和城壕兩部分組成。面積約51萬平方米。城垣修筑方法為平地起建,傾斜堆筑,水平夯打。城內發現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溝等多處遺跡,出土有青銅工具、玉鉞、玉杯,大量的石制生產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城址中部發現有成片倒塌的夯土墻體和大量的陶制排水管道,顯示在城址內部存在有規格較高的大型建筑。 該城址發現填補了我國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為進一步研究我國夏代的城市發展、探討夏代晚期夏商文化關系、夏商交替年代等重大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6、河南新鄭唐戶遺址 該遺址位于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部和西部,水河與九龍河兩河交匯的夾角臺地上。遺址發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面積140余萬平方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 經2006至2008年發掘,發現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址65座,灰坑或窖穴206個,墓葬2座,灰溝5條。房址多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狀呈橢圓形、圓形、不規則形和圓角長方形。分為單間式和多間式。房屋不僅具備居住功能,而且已經作為生產工具的加工場所。裴李崗文化時期大面積居住基址的發現,對深入研究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筑方式、家庭、社會組織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該遺址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7、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 位于滎陽市豫龍鎮關帝廟村西南部。遺址是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普查時發現。2006 至2008年,經過對遺址進行連續發掘,發現以殷墟二期為主豐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文化遺存分布在一條環狀圍溝之內,發現有居住基址、墓葬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遺跡。 關帝廟遺址是黃河以南地區首次大面積揭露的商代晚期聚落,發掘所見居址區、墓葬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址布局清晰,表明聚落功能齊全,并經一定的規劃。該遺址反映的是最基層的聚落單位特點,對探討商代晚期的聚落結構、社會形態等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8、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 該遺址位于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遺址發掘面積1.5萬平方米,發現一處西周晚期到東周時期的古城址。城址由內城和外郭城兩部分組成。西周時期城垣夯筑方法為棍夯,東周時期修補城墻使用圜底平夯。城垣四面各設有一城門,分別與城內“十”字形主干交通道路相接。內城中部發現有兩周時期的夯土基址,東北部有陶窯作坊區。外城平面為長方形,面積102萬平方米。 該遺址是鄭州乃至整個河南地區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原地區西周文化遺存幾近空白的缺憾,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9、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胡莊墓地位于新鄭市城關鎮。發現春秋時期鄭國、戰國時期韓國中、小型墓葬及兩座特大型戰國墓。兩座大型戰國墓為南北向近“中”字形豎穴土坑墓,墓室積石積炭,均發現了由整層草泥、椽木、凜木、棚木和夯土組成屋頂形的槨頂結構,葬具均為木質“工”字形雙槨雙棺,是韓國王侯級大墓棺槨完整形態的首次發現。發現了由3道近長方形環壕、1座曲尺形墓旁建筑、中字形墓冢和冢上建筑組成的陵園形態,填補了韓國陵園空白。墓葬內出土的90件銅器上發現刻銘,其中有多組“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銘,與“少府”、“左庫”等韓國官署名稱,可以確定這是一組戰國晚期韓國王陵。該遺址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0、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該遺址位于新密市岳村鎮李家溝村西,溱水河上游東岸階地上,為發現距今10500 ~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出土含繩紋及刻劃紋等裝飾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舊石器階段主要收獲是在發現典型的細石器文化的同時,也有反映相對穩定棲居形態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運石塊的出現。 李家溝遺址的重要意義是發現包含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疊壓關系的地層剖面,填補了本地區對于過渡階段地層堆積特點認識的空白,為繼續發現這類遺址提供了地層學方面的參照。該遺址清楚展示了中原地區從舊石器時代之末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歷史進程,為認識該地區及我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學術課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1、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該城址位于新鄭市新村鎮杜村和孟家溝村以西及周邊區域。遺址發現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2010年對該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二里頭文化晚期和二里崗文化早期兩座城址,并發現了外廓城,城址總面積達168萬平方米。二里頭文化晚期城址位于商代城址外側,緊鄰商城外護城河,發現該城址的東城墻及東南、東北城墻轉角及其護城河,城址平面為方形,城內遺跡有房基、道路、窖穴、水井、墓葬等。 望京樓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于同一地點,為國內首次發現,對于探討夏商歷史、夏代晚期文化與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國早期城池建設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2、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位于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余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疊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遺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出土了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該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老奶奶廟遺址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對于建立鄭州地區舊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及古人類學界關于現代人類起源與發展問題的歧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3、河南鄭州東趙遺址東趙遺址 位于鄭州市高新區溝趙鄉趙村南、中原區須水鎮董崗村北,索須河流域檀山北麓。2012年10月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對東趙遺址進行考古工作,經過近三年的考古工作,獲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三座城址中,其中小城位于遺址東北部,方向為北偏東5°,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約2萬平方米。中城基本位于遺址中部,方向為北偏東10°,略為梯形,面積約7萬平方米,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至二里頭文化四期時廢棄。大城平面不甚規則,略為長方形,方向為北偏東15°,面積約70萬平方米,部分城墻被建筑物疊壓。始建于戰國晚期,至于戰國末期廢棄。商代大型建筑基址,疊壓于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城的東南角,東西長約75米,南北長約40米,是一棟大型回廊式建筑,主殿和圍廊地面主體已被破壞。該回廊式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目前鄭州地區發現的早商時期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宮殿。 東趙遺址包含從龍山到東周多個時代,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非常完整,無論對夏商時期年代譜系抑或區域聚落研究,都可提供新的材料,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4、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鄭韓故城是東周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位于新鄭市區周圍。城址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城墻用五花土分層夯筑而成。北墻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筑,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墻防御設施。西城內分布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縝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布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制骨、制玉、制陶等多處遺址。故城內外有鄭韓兩國貴族墓地多處,其中大型韓王陵墓群12處。 鄭韓故城的布局體現了當時東周列國都城的典型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城墻最高、面積最大的古城,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5、 鞏義雙槐樹遺址 位于鞏義市黃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東4公里處。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處于河洛文化中心區。雙槐樹遺址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3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跡。還有3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跡,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另發現有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跡,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跡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 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國”。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該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