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愛的歡樂: 春節去外公外婆家時,外公樂呵呵地帶我們去看他的菜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大片綠油油的青菜,生機盎然,長勢喜人。外公蹲下身子,隨手拔了幾株青菜,一邊拔,一邊語重心長道:“老話說:'人面難求,土面好求。’只要辛勤勞動,善待土地,土地就一定會有回報。” 你們不解,問外公“人面難求,土面好求”是啥意思,外公耐心地講解:“你看到鄰居種了青菜,好意思去向鄰居要么?哪怕鄰居愿意送你,你也不好意思經常去要啊。但如果自己種就不同了,只要你肯辛勤勞動,土地上就會源源不斷長出青菜,你想吃時,隨時來地里拔就行了。” 你們恍然大悟,點了點頭,也蹲下身子,跟著外公一起拔青菜。那天中午,我們煮了青菜肉絲蛋花湯,那個新鮮和美味,讓你們吃了還想吃! 我忽然發現,很多人生的道理,都蘊含在這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土氣的“老話”里。 這些“老話”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散發著耐人尋味的民間智慧。 其實,不只是老話,很多寓言故事和民間故事也是如此。它們看似淺顯,其實也藏著人生的大智慧。 2 大學時代,喜歡讀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特別是他關于人生三種境界的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引用的這三首詞,分別出自晏殊、柳永、辛棄疾之手,原來的詞意和兒女情長有關,王國維先生巧妙地用于此處,很是妥帖。 大學時讀這三種境界,雖然喜歡,卻不完全明了,有種似懂非懂之感。 在你們成長過程中,和你們重溫寓言故事和民間故事時,我忽然有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生道理,并不在高遠的理論里,而是在我們從小就熟讀的故事里,只是當時不曾發現,不曾體會。 總要到了一定年紀,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苦苦尋覓的人生真理,不在別處,不在遠方,而是就在故事里,就在老話里。 3 我最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是《小馬過河》。 和所有媽媽一樣,在你們小時候,我也和你們講過《小馬過河》的故事。讓我們來重溫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當小馬聽了老牛和松鼠不同的答案,不知該不該過河時,小馬媽媽說:“孩子,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 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 小馬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故事結尾是,小馬決定自己試試,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他順利地過了河。 4 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讀《小馬過河》,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領悟。 你們小時候讀《小馬過河》時,第一反應是小馬沒有主見,聽了老牛和松鼠的建議后,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小馬應該勇于實踐、勇于冒險才對。 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理解的,但今天的理解已經有所不同。其實,老牛也好,松鼠也好,它們之所以對小馬的建議不同,是因為它們身高不同,所以他們的答案不同。 從而可以想到,由于人們年齡、經歷、立場、高度等各方面的不同,面對同樣的人和事,自然會有不同的判斷和結論。很多時候,沒有什么對與錯,或者說誰也沒有錯,只是立場和高度不同罷了。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后,我們就會學習如何認識自己、認識別人。我們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就會多一分豁達,而不是非得爭出一個是非對錯;對待人生路上面臨的選擇,就會多一些思考,而不是道聽途說,進退兩難;對待信息時代接觸到的海量信息,就會多一些辨別,而不是在全盤接收中迷失方向…… 5 孩子,最后,我想和你們分享《農夫和云雀》故事中云雀媽媽說的一句話:“孩子,如果一個人要自己干什么事,而不是要別人來干,那就是真的要做了。” 在這個用錢可以購買很多服務的時代,唯有知識的獲取方式,依然千百年來亙古不變。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勞。媽媽相信,當你們真的想好好學習時,學習這件事,一定能做成。 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愿你們整裝待發,精神抖擻地投入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的學習生活吧! -作者簡介- 呂瑜潔,浙江紹興人,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 2017年1月,出版《我的心里住著一個孩子——寫給孩子們的50封信》。 2020年6月,出版《我的心里住著一個世界——寫給孩子們的50封信》。 2023年,計劃出版《我的心里住著一個未來——寫給孩子們的50封信》 當當、京東、天貓、淘寶等均有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