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包含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縱觀文字史,漢字自大篆以后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 翻閱史籍不難發現,在行書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楷書繁體字進行省簡。比如臺、門、東、灣等很多字的行書一般就寫成簡體。草書對楷書而言簡化的更大一些,并且不少簡體字直接從草書寫法中得來,比如書的簡體就是這樣??梢哉f,現在的簡化字大多都有出處,有從東漢末年就一直寫過來的。 其實,在沒有對漢字簡化之前,很多人平常寫的字大多也是簡化字,只是一直沒有統一的寫法。漢字簡化方案就是把歷史和民間中比較普遍的簡化給予規范。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國家層面開始推行簡化字,只是由于時局動蕩,這項工作有始無終。新中國建立后,文字簡化工作得以大力推廣,這符合漢字的發展規律,不僅使文字便于書寫,更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有關資料介紹,民國剛成立舉行第一次大總統選舉時,全國識字率不足1%,新中國成立之初不足20%,50年代推行簡化字后,當時中國掃盲1億人,現在全國的識字率已達96%以上,這樣輝煌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簡化字的推廣。所以,簡化字不是漢字的倒退,而是文明的進步。 那些主張恢復繁體字的人,認為繁體字更能全面表達字的原意,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最能體現原意的是象形文字,難道我們還要退回到先秦時代嗎? 從時代潮流看,簡體字不僅在大陸普及,在新加坡被采用,海外華人也廣泛接受。只有我國的臺灣地區、港澳地區用繁體字,但是,那里民間的俗體字大多也是簡體字。 可以預見,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未來,只要寫漢字的地方都會推廣簡體字。 責編:賈亭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