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灰散 【原文】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2、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用法】 是水菖蒲。 【組成】 滑石 菖蒲 【時機】 1、是外用藥,內用也行。利水、通利小便。 2、無法喝湯藥時才用。 【應用集錦】 1、湯本求真先生用蒲灰散治療尿道炎而獲得顯著效果。 【名家論述】 1、蒲灰散《金匱筆記》(倪海廈) 金匱里有些段落來得莫名其妙,時常讓人摸不著頭緒,感覺好像書沒寫完,這里的蒲灰散是外用藥,專門用于治療全身性水腫用的。當靜脈的血要迴流回心臟的時候力量不足,剛開始時表現出是靜脈瘤,因為心陽不足,血噴出心臟的力量沒那么強而使得心臟回流的力量不夠,結果這個血就停滯在靜脈上面。靜脈旳血受陽后,后面的血一直上來,前面的血又淤阻著,于是靜脈里的血就越積越多。我們微血管的地方到的壓力很大,很容易擴張起來,這個時候血里面的水就會滲出來,一滲出來是全身性的,這個時候我們再用芍藥甘草湯就太慢了,因為水已經滲出來,全身看來都晶瑩剔透,皮膚像小孩子的皮膚一樣很嫩,看了以為是皮膚保持的多好,其實是水腫,所以變成胖寶寶,人還很瘦,但是整個皮表都腫起來。還有一種狀況是發生在男人身體睪丸那邊,就像是氣球一樣,透明的,里面部是水,然后你摸他的鼻子呼出來都是冷氣,沒有熱氣的,全身是水腫。我們知道得病的原因,可是攻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很快速地把水腫先去掉,這個時候就是用蒲灰散。水菖蒲,我們佛羅里達很多,而蒲灰散很早就失傳了,還有后面一個杏子湯也失傳了。臨床上所有的經方家就是曹潁甫對了,用水中菖蒲。有的菖蒲長在石頭上面,有的長在水里面,形狀是一條一條的,上面還有菖蒲花莖,根是長在水里面。把它采收起來,放在陽光下曬干,曬干以后變成干的菖蒲,然后用火去燒。把灰掃起來,跟滑石粉混合在一起,然后跟麻油或食用油等,用橄欖油也可以,這些油本身沒有功能,只是靠它使粉粘在一起,涂在皮膚四肢上面,全身涂滿,也可以內服,像我這種身材一次給我二錢,二錢的量不多,就是一個我們喝湯用的湯匙平勺,中間一半就是錢半,劑量差不多就是這樣子。小孩子的話一錢或是半錢就可以了。光是這個藥喝下去,一晚上會小便十幾次,一直跑廁所,越跑就越瘦。水整個退掉以后就要服用像麻黃附子細辛湯。蒲灰散只是專門利水而已,它的目的達到后就要停用。我們知道這種水病是因位心臟力量不夠造成的,所以我們常常在利完水以后再摸病人的脈都變成少陰證,都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因為靜脈已經沒有阻塞了,這個時候我們用麻黃附子去加強心腎的力量,讓腎陽和心陽都能夠壯起來。麻黃除了壯胸肺、上焦的陽以外,同時麻黃可以利尿,吃了精神就會很好,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主方。如果遇到病人血不足,我們可以加一些當歸、熟地等,這些藥加在里面是無所謂的,治病在收尾的時候,開出調理的方子多是這樣子。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