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的意思的確有點變味了,但是用于替代的“女生”“女神”和“女王”也沒有好到那里去。“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造就和形成的。”你當婦女的時候是這樣,你當女神的時候依然是這樣。 在古代,《說文解字》是這么解釋的:婦,服也。強調對男性的服從,在家為女,嫁人為婦,“婦”和“女”緊密地結合在父系家族的紐帶上。新文化運動之后,“女性”這個詞語出現了,既學習了西方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性別差異,也強調“新女性”的改造和建構國家現代性之間的緊密聯系。 但是到了建國以后,用來指代全體女性、寫進憲法等法律條文里的卻是“婦女”一詞。美國女性主義歷史學家白露(Tani Balow)曾經用“詞語錯用”這個概念來形容“婦女”這一詞語在中國的發展。在社會主義革命話語下,“婦女”被賦予了新的涵義,與民族革命、階級斗爭和先進生產力緊密地結合起來。 《We Can Do It!》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的宣傳海報,在缺乏男性勞動力的時代,政府提倡女性走出家門進入工廠,后來作為女性運動的標示被人熟知。而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前,主流倡導的女性形象與《We Can Do It!》如出一轍,極富男性化特征的的身軀、動作和神態,無不強調“勞動”二字。參與勞動的確是一種進步,然而這種把女人變成男人的進步,完全忽略了女性與男性不同的生理特征和精神訴求。形式上的平等跟實質的平等不能劃等號,在政治語境下,女性存在的價值并不是作為具備獨立人格的“人”,而是作為重要勞動力的“人口”。
由于金正日執政期間經常出現大規模饑荒,朝鮮人民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男性兵源素質也不斷下降,朝鮮不得不大規模征召女兵。截止到去年,朝鮮女兵占人民軍總數的比例已達15%,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女兵或許能暫時解決這一困境,但是女性大規模入伍的弊端,比如生育率下降等很快就會出現。朝鮮每年都隆重地慶祝婦女節,其實并不是重視婦女,而是要充分挖掘朝鮮婦女作為金家頂梁柱中的“半邊天”作用,至于會對她們個人和群體造成什么惡劣的影響? 說回現在的中國。特殊政治時代過去了,大家不待見“婦女”這個詞,除了它散發著古代“男權附庸”的氣息,恐怕更多地是因為近代“勞動人口”所帶來的落后守舊、缺乏性吸引力的大媽味,在互聯網上占據主導的青少年們,紛紛要跟“婦女”劃清界限。然而告別了被定義、被塑造出來的“婦女”標示,一切就解決了嗎? 社會由政治主導轉變為商業主導后,許多尖銳的問題會被糖衣炮彈包裹起來,在不知不居中被人們吞進肚子,“女生”“女神”和“女王”們,也被安上了新的定義。 在一個理應紀念女權運動的日子里,我們只看到一個個套在“買買買”的空殼里的女性,她們被呵護、被寵愛,她們年輕貌美、精致靚麗、千人一面。而權利、抗爭、自由、平等,早已無人問津。 20世紀后期,美國消費主義時代到來,也為媒體將女權議題“去政治化”提供了嶄新的方式。主流媒體鼓吹消費主義,宣稱既然已經實現了與男人一樣的平等地位,那么女人們現在迫切需要的,不是“新的權力”,而是“新的生活方式”;不是“自我決定”,而是“自我滿足”,是在“shopping mall”里就能夠得到的,物質上的滿足。媒體美化和夸大腦女性從購物中獲得的滿足與樂趣,號召婦女們積極響應消費社會的號召,企圖用消費自由代替女性所追求的真正的自主權,并最終用消費主義取代女權主義。 《自戀文化》中曾提到,一旦消費主義以支持女性的姿態,站在女性一方共同抵抗男性的壓迫,它對女性的進步造成的傷害是最為險惡和巨大的。“廣告業以解放女性為名,鼓勵她們大量地消費,并且將消費的自由偽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有效地抑制了女性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的愿望,阻止婦女實現其政治與社會抱負。因此,廣告業在將女性從父權制中解放出來之時,即刻又將他們置于一種'新的父權制’的統治之下,這就是廣告業、大型工業公司以及政府三者的聯合體。 在廣告商們的策劃下,被動的消費者們以全新的“新時代女權主義者”的面貌閃亮登場——她們在充分行使著自己擁有的權利:是購買產品的“權利”,那么與男子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呢? 窮的時候讓你當勞動力,富的時候讓你當購買力。事實上,令人避之不及的“婦女”和高高在上的“女神”,只是相同男權治理術的一體兩面。這背后的邏輯就是:女人最大的價值,是作為男性欲望客體的性價值,這一價值只能通過直接的婚戀、生育和間接的照料、服務勞動表現出來。除此之外,女人的一切智慧、幽默、魄力、見識,都是附加的,而且如果“過了頭”,還會在婚戀的市場上“減分”。而無論被分在哪一層,女人都更容易被認為是無腦的、沒事業心的,天生嬌氣的、愛打扮愛花錢的,不擅長理科思維的,情緒化的,等等。 被劃分為兩個“階級”的女性,貌似面對著不同的社會現實,強勢的“女神”看不起弱勢的“婦女”,成全了“劃分而治”的詭計。然而,只要這種治理術一天不被打破,女人就一天不能首先被看做一個“大寫的人”,她的價值就首先要以直接、間接的“性與生育”的度量衡來評估。這阻礙了每個女人充分發揮她作為一個全面的人的潛能,是全體女人的悲劇。 拒絕被定義,拒絕被塑造; 我們工作,卻不是作為機械的勞動力; 我們消費,卻不會忘記真正的權利與自由; 我們需要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深刻的思考力、頑強的毅力,以及強烈的自信。我們相信,每一個女人都獨一無二,獨特的個性造就了我行我素的個人。向歷史上與現在進行時的所有女人致敬,向她們在重重壓迫、規定與束縛之下依舊昂揚的生命致敬,向她們昂揚的、強大的、獨立的、自由的靈魂,致敬。 |
|
來自: 南美小白 > 《南美小白的影評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