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一場春的盛宴 ——記蒼梧石橋鎮龍巖 “三月三”花炮節活動 文/梓楹 暮春四月,應蒼梧石橋鎮政府和街委會的邀請,桂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以及桂平市道教協會的成員一行十多人,前往蒼梧石橋鎮觀摩龍巖名勝景區北帝殿重修圣像開光暨第十屆“三月三”花炮節活動。 春日,遠行的我們,仿若放飛的紙鳶,一路談笑風生,心馳神往。路旁春暖花開,春意盎然,鄉關迢迢,寫滿春天的詩語,山野田園風光,一路伴隨我們走進秀麗神奇的蒼梧石橋鎮。 蒼梧縣位于廣西東部,潯桂兩江匯合地區,環抱桂東中心城市梧州市,“瑤連五嶺,總納三江”,素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蒼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上古為虞舜巡游之地,秦漢已建立郡縣之制。蒼梧曾經是廣西省會所在地,在當代,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的故鄉。 我們到達蒼梧石橋鎮已是下午三點多,一到住地,我們首先聽取三月三花炮節活動組委會主任張書記介紹本次活動的基本情況。然后,聽鎮長介紹石橋鎮的基本情況。石橋鎮,轄:石橋社區;石橋、灣島、培中等,13個村委會和一個街委會。石橋鎮位于蒼梧縣東北部,總人口47000多人。全鎮總面積230.2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1831畝,其中水田36074畝。 ![]() 石橋鎮屬亞熱帶、半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俗稱蒼梧縣北部糧倉,是蒼梧縣優質谷主產區。鎮內種植的遲熟荔枝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建設有萬畝優質遲熟荔枝基地。各種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黃金、磷礦、磷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藏量達8000萬噸以上。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25畝,木材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 石橋鎮水陸交通方便,東安江、梧信二級公路貫通全境,有縱橫鄉村公路七條、村村通汽車,村村通程控電話。石橋鎮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國道207線 (二級路標準)貫穿全鎮,即將動工興建的洛湛鐵路路經集鎮而過,距梧州市63公里,距賀州市不到100公里。 石橋鎮是文化之鄉和游覽勝地,有東安采茶劇、舞獅、舞龍、舞鯉魚、舞鹿兒、東安山歌等民間傳統文藝,每年龍巖農歷“三月三”炮節活動波及東安五鎮,新興的民辦“東安詩社”名譽廣西乃至區外。村村有籃球場,文體活動十分活躍。 石橋鎮旅游景點有:“蒼梧名勝——龍巖”、“豬婆洞”、“想思石人”、“馬鞍山”、“寶鴨塘”和“千年石拱橋”、“天后宮”、“中共地下支部舊址”、“史賢升烈士紀念碑”、“抗日陣亡紀念碑”十大游覽觀光景點。 石橋鎮是廣西最早的“全國詩詞之鄉”,詩詞愛好者組織成立“東安詩社”,有社員300多人,并編印不定期刊物《東安詩刊》。1994年,女子詩詞愛好者自發組織成立“易安詩社”,有社員30人,創刊出版《蒼梧報》。 ![]()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石橋鎮已獲得得“全國重點鎮、全國詩詞之鄉、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自治區小康示范鎮”的豐碩成果。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弘揚道教文化,打造龍巖景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實施文化惠民、文化強鎮工程,建設生態、和諧、文明、美麗的新石橋! 聽了領導的介紹,我們按捺不住先睹為快的愿望,直奔龍巖名勝景區北帝殿參觀。到了石橋龍巖景區,我們驚喜地發現,這里出現了類似桂林的石灰巖喀斯特地貌,龍巖山形成各種石芽、石溝、溶洞等喀斯特奇觀。龍巖山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巖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的作用下,形成陡峭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滴水穿石形成現在氣勢磅礴的大溶洞。 石橋的龍巖山體不高,但怪石嶙峋,或象虎,或象狼,或象兔,任人想象。巖洞寬闊,足可以舉行幾千人的集會。洞內潺潺流水,有石筍和石鐘乳,令人目不暇接。單看龍巖山,便有上天入地的感覺。登高處路途驚險,卻風光無限,石橋鎮全貌,一覽無余。洞內幽深莫測,鬼斧神工。 洞壁有歷代騷人墨客的題詞,最為壯烈的當屬那些抗戰時期留下來的標語。如“團結抗日的進步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就十分醒目地寫在一處六七米高的石壁上。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龍巖北帝殿的重修圣像開光而變得格外旖旎。 龍巖景區旁邊,有約百米長的詩畫長廊,洋洋灑灑的詩詞歌賦,是詩詞、書法愛好者現場揮毫而寫,可見這里的人文底蘊之豐厚。有一聯:“鎮以詩魂名世,龍因文脈騰云。”頗是躊躇滿志。而石橋鎮獲得中華詩詞學會授匾“詩詞之鄉”,這可是名副其實的。據說這樣的榮耀,在廣西石橋鎮是首創。十五年前,石橋鎮建立“東安詩社”一直活躍至今,其影響力已幅射到鄰近諸鎮。石橋鎮年年舉辦詩詞競賽活動,老人小孩、男子女子幾乎都能出口成詩。“田頭田尾皆有意,敢帶泥香上歌臺”,就是石橋詩詞文化深入人心的寫照。 ![]() 晚上,吃完晚飯,聽說在石橋鎮街道上有民間文藝表演,我們一群人步行前往去觀看石橋原生態文藝表演。街道上一片歡騰,節目是由沙頭舊街民間藝術團女子舞龍隊表演的“秧龍舞”,眼前十幾個女子手舉著秧龍,秧龍火光閃爍,女子們非常熟練地來回穿梭舞動著龍姿,秧龍隨意地噴灑著火花,噴完火花后,一串鞭炮從龍嘴中噴出,精彩的表演讓我們感到十分震驚,想不到一個鄉鎮也有如此精彩的民間文藝,聽說這個秧龍表演已申報了廣西民間文藝非物質遺產。接著的是由沙頭新青年業余采茶劇團表演的東安地區傳統劇種采茶劇,臺上演員們緊鑼密鼓地更換著布景,表演非常投入,精彩紛呈。 第二天上午,聽說培中村的清代古建筑民居群保護得非常完整,我們冒雨前往一探究竟。培中村在石橋鎮北面約四公里處。國道旁,一座兩丈多高的牌坊,上書:“培中人民歡迎您”,顯出了培中村的大氣儒雅。牌坊后,一條六米寬的混凝土道路如布匹一般地延伸向一座村落。這村落仿佛是掩埋在萬綠叢中的珍珠,遠看只見紅墻烏瓦,竹影炊煙。道路兩旁山清水秀,遠山云霧繚繞,一片如茵的田野生機勃勃。在蒼梧這種地勢開闊如置平原上的小村極為少見,因而,一眼看去便感覺其殷實不凡,明清遺風。 培中村的不凡,還因為在石橋鎮內,它是唯一保留著大片古建筑群的村子。我們在參觀這片古建筑群的時候,就很疑惑,這培中村的先人是不是有規劃意識。巷道方方正正,屋與屋的墻線平整如一,這些都十分吻合現代城市規劃的最基本要求。據說這群建筑始于清道光年間,幾百年前就能做到這樣的嚴謹令人欽佩。看前后的巷道盡鋪上了石片,雖然受歲月的消磨,已經凹凸不平,但走上去無論風里雨里腳下都不會打滑。 ![]() 這些古屋勾檐斗角,美輪美奐。每座屋占地都約畝余,里面的結構大致是相同的。高大的門庭一尺多高的門檻。第一進中央是廳堂,兩邊廂房各一。廳堂后左右有門,右門入去是廚房,左門入去是天井。天井后又有一個橫置的廳堂,形成第二進,亦有廂房廚房各分明。沿著二進廳堂前的走廊再縱深,到了第三進,此時仿佛又回到了第一進的格局。這樣一座古屋,從前門入和從后門入效果是一樣的。這樣的布局大概是適合幾世同堂的人家吧。 這一大片古屋群,讓人聯想培中村先人的富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每座古屋的門楣,裝飾用的壁畫,除了花草魚蟲,更多的是文字,而且都有出處。培中村是石橋鎮出文人最多的地方,特別是姓潘的家族出進士舉人最多。 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地方,必定有豐富的民間風俗。石橋鎮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就是三月三花炮節。我們這次就為觀摩花炮節的民間活動而來。石橋的三月三花炮節非常隆重,活動內容包括特色文化游行展示、民間文化藝術匯演、搶花炮、詩歌吟唱,文藝晚會有:民間傳統文藝,如粵劇、采茶戲、鹿兒戲、九山調、木犀舞、鯉魚舞、麒麟白馬舞等內容。今年的三月三,又增加北帝殿重修圣像開光,更是人海如潮,歡聲雷動,熱鬧非凡,遠遠近近的各鄉各村,都派隊伍參加,同歡共樂。 人們期待的三月三花炮節終于到了,洋溢著節日喜慶的石橋鎮,迎來一個陽光燦爛的好日子。石橋龍巖,乃蒼梧之名勝。巖中圣水長流,洞里靈氣通天,更有北帝神殿,壯觀堂皇。福蔭黎庶,一直以來深得百姓供俸參拜,香火鼎盛,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逢三月初三北帝誕辰傳統節日舉行花炮節活動,四方民眾,自發匯集,活動精彩,與時俱進。正所謂:洞內歡歌頌盛世,巖前花炮兆吉祥。 今天,龍巖北帝殿前的龍巖山廣場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會場周圍彩旗飄揚色彩斑斕,兩條巨大的龍柱金光閃耀。主席臺上坐滿著梧州市、蒼梧縣以及石橋鎮的領導和嘉賓。上午九時,龍巖北帝殿新圣像金身開光暨第十屆“三月三”花炮節慶典隆重舉行。眼前可見,高高的龍巖石庵上,端坐的北帝像、文武帝像徐徐揭幕,一個個威武英姿的大理石雕神像被虔誠的朝圣者們喚醒,人們歡呼雀躍,興高采烈。法師們舉行了開光儀式后,民間文藝節目一項接著一項依次舉行。 ![]() 首先進行的是第十屆三月三龍巖花炮節演藝游行《民俗之光》,一支身著盛裝的游行隊伍徐徐的向人們走來,走在最前面的是“全國重點鎮、全區小康示范鎮”的彩車隊,其中有石橋村老協腰鼓隊、永安村農民藝術團、永安醒獅隊、寒水村鯉魚舞隊、橋鄉三姐秀石橋農民藝術團、一些氣勢非凡的“麟馬靈威”、“鯉躍龍門”、“花鹿呈祥”、“勇士斗犀”民間藝術團隊等。接著舉行“眾藝賀誕之“麟馬靈威”、“鯉躍龍門”、“花鹿呈祥”、“勇士斗犀”等節目表演;中午十二點以后,開展搶花炮活動,整個活動熱鬧非凡,龍巖景區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下午三點,舉行詩詞文化暨《東安四百年詩詞選》首發儀式、群眾詩歌吟唱會;下午三點同時舉行的還有大型文藝匯演《太平盛世頌黨恩》,表演單位有:石橋藝術團、石橋村老協、石橋歌舞團、梧州市娛樂團、龍圩社區藝術團、縣映山紅歌舞團、永安文藝隊等。晚上表演的是第十屆三月三花炮節主題文藝晚會、(梧州市演藝公司表演),同時舉行的還有石橋農民業余藝術團表演的現代歌舞。 走進石橋,聽三月三的花炮爆響,在這民間文藝的世界演奏著一曲曲恢弘協和、美妙動人的交響曲!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是屬于石橋的,飽蘸一管春日的精華,也描不盡石橋的民間文藝的風采。吟誦所有的詩詞,也抒不完石橋三月三花炮節的盛況。 三月三民間文藝不再是夢,打造新農村文化亮點,創建全國詩詞之鄉,詩人用自己的智慧給鄉親一種精神消遣,表現出的是一種文化的自覺。這里有著久遠的詩詞文化傳統,有著深厚的詩詞文化底蘊。石橋人追求的是高雅精致的生活,心境向往的是中華博大精深文化,而詩詞創作所崇尚和追求的美學價值、真理價值和人性溫暖。 暮春,我們帶著好奇之心,到石橋赴一場春的盛宴,如沐春風。從側面撩開這片神奇土地的面紗,探尋這里詩詞的文化精魂之所在,采擷這里民間文藝的瑰寶。一縷春風,一抹鄉情,詩意的空間留下幾多煙雨的情懷。舞弄幾分旖旎的文字,搖曳水墨深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千種風情,萬般寫意,品不完、寫不盡的三月三花炮節的民間文藝之美妙。 ![]() 蒼梧石橋的土地是多情的,厚重的文化、優美的民間藝術、秀美的山水,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豐富多彩的石橋民間民俗藝術,給中華民間文化抒寫著濃墨重彩的華章,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唯有融入民間文藝之中,置身于石橋,用眼睛、用心靈去與石橋做一次心靈的交流,攜一顆從容的心來面對石橋,才會享受到這里民間文藝之豐盛。 北帝殿重修圣像開光暨第十屆“三月三”花炮節活動,是弘揚中國道教文化和一系列涵蓋中國民間文藝的大型原生態表演。民俗味純正而濃郁,是傳承桂東民間民俗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挖掘弘揚民族文化中,給蒼梧石橋鎮增加一道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蒼梧石橋鎮描繪了一幅神秘而博大、悠遠而燦爛的民俗風情畫卷,也是石橋人奉獻給我們的一場春的盛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