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禮,莫大于宗廟。宗廟者,天下國家之本。”鄉人為了“報本返始”、“慎終追遠”而立家廟,餉祖考,于是祠堂應運而生。在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據著重要分量。祠堂是每個客家宗族大事的見證地與聚居地。 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當民間祠堂出現之時,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客家祠堂是歷史的見證者,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時期。到了清朝,客家祠堂的建立達到了鼎盛,幾乎“族必有祠”。在客家地區,祠堂建筑可謂星羅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達上萬座,這在漢族其他民系之中極為罕見。同時,客家祠堂似乎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宗族的興衰。一般來說,祠堂規模宏大、建筑氣派,說明該宗族興旺發達;相反,祠堂簡陋狹小,說明該族人丁不夠興盛、財力不夠雄厚。而本來很氣派的祠堂變得破舊不堪,則往往是該宗族家道中衰的標志。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族社會,祠堂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它的功用第一就是祭祖。宗祠是一族祖先靈魂的棲息之所,是一個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神圣地方。作為遷徙的民系,客家先民們對故土有著深深的眷戀,他們重視傳統,崇尚祖制觀念和孝道文化,同時艱苦的生活條件需要凝聚宗族信念來克服困難,因此,每一宗每一族客家人,不管生活多么艱難,第一個要建的就是祠堂,有了祠堂,客家人才真正有了家,這里,供奉著他們的先祖。 此外,客家人崇文重教,十分重視本族子弟的教育,辦學是客家祠堂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客家祠堂尤其是總祠大都高大、寬敞、采光好、肅靜,并且門廳和柱子上鐫刻著許多文采飛揚的對聯,這些對聯大都是頌揚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淵源、敘述本家杰出人物的事跡或者是勸誡后代子孫的箴言,形成了激勵上進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祠堂就成了本族子弟重要的教育場所。 客家祠堂的營造尊重宗族倫理秩序和客家禮儀,宗祠通常單獨建立,而支祠和私祠多為民居圍繞祠堂的客家圍屋,營造高度必須低于宗祠。客家祠堂多為磚木結構,也有少數純木料建筑。建筑材料的選擇取決于財力和地位,墻體或三合土或青磚,族群中最高身份、地位的人物決定材料的規格和施工方式。擇地、規劃、伐木請梁、奠基、砌墻、立柱、上梁、樹門獻架一直到最后的裝飾、完工,不僅對尺寸、方向和施工有著嚴格的規矩,還始終貫穿著獨特的祝贊等客家禮儀,這些禮儀體現了客家人營造祠堂的步步謹慎,講求規炬,更體現了客家人對傳統的尊重。 順應天倫,體現禮教,維系血脈,每一座客家祠宇都是一部無言的書著,它的構造和紋理,它的花飾和風骨,它的講究和規則,既述說著遠去的倫理風化,又講解著高超的建筑智慧。 祠堂里的一副副楹聯、一座座功名旗桿、一塊塊功德牌匾以及一次次儀式活動,生動地表達并闡釋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品質,也表達了客家人重視傳統、崇尚祖制的觀念。時至今日,客家祠堂依然向世人詳細展現了客家祠堂所蘊含的極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