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說,弗洛伊德是“最大的創建者,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潛意識歷程的原則完成了心理學的進軍”。他推崇人類心理學上有四個偉人,即達爾文、赫爾姆霍茨、詹姆斯和弗洛伊德,并說“目前達爾文影響最大,50年后弗洛伊德的影響會更大”。 19世紀至20世紀,歐洲進入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社會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加上猶太人家長制和維多利亞式性道德的壓抑,神經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神分析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弗洛伊德企圖解決當時社會病態現象。 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 自我 本我 超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結構不是一個單維的構成物,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雜的組合體。人格的形成不是一個無沖突的逕直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過程。弗洛伊德把人格視為潛意識與前意識、意識之間,本我與自我、超我之間的對抗與壓抑的過程,人格的形成總是充滿著各種矛盾斗爭。人格的發展不是一個平面的量的累積,而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自我完善的質的變化。個體社會化的自我完善畢竟是人格發展的總趨勢。 弗洛伊德人格學說的應用 -點擊下圖閱讀本書- |
|
來自: 一棵樹a0fj6u5l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