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繁榮的時期是開元盛世,對外交往也達到了頂峰。安西都護府威震西域,讓后世無數中國人折腰。若不是安史之亂,唐玄宗胡亂指揮,葬送了安西精銳,大唐對西域的控制還將延續很長時間。 不過,如果認為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疆域頂峰的話,那可就錯了。早在唐高宗時代,大唐已經在更遠的西方設立了一個波斯都督府,難道李治有意遠征波斯? 那可不是,李治雖然有點妻管嚴,可并不是昏庸的皇帝,在他主政期間,唐朝繼續了貞觀之治的繁榮,人口和財富都有很大的增長,國泰民安至少是達到的。 李治設立波斯都督府的用意,其實是逼出來的,因為波斯的薩珊王朝剛剛被大食攻滅,王子卑路斯來到中國,請求大唐為其復國。薩珊王朝的前身是安息帝國,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 西漢初年,張騫出使西域時,就了解到西方還有一個龐大的安息帝國。第二次出使時,張騫便拜訪了安息,建立起穩定的絲綢之路。可以說這條著名貿易通道的開辟,有一半的功勞可以算在安息帝國的身上。中國商品通過它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和西亞。 安息帝國和漢朝在差不多的時間滅亡,取代它的正是這個薩珊王朝。絲綢之路一直沒有中斷過,薩珊王朝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唐朝滅亡西突厥,恢復對西域的控制后,國勢大振,薩珊王朝便與唐朝建立起更加親密的關系,絲綢之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商隊絡繹不絕,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 沒想到,阿拉伯的崛起和擴張使薩珊王朝迅速滑向毀滅的邊緣。卑路斯王子逃亡到唐朝,就是希望唐朝能派兵遠征,打敗阿拉伯人,讓薩珊王朝復國。 李治非常清楚薩珊王朝有多遠,安西都護府已經是大唐能夠負擔的極限了。事實上,安西的糧草供應以西域為主,只有軍械等重要物資才從內陸運過去。即使如此,大唐都感到頗為吃力,安西的兵力從來沒有超過三萬,只有內陸邊鎮的一半。 卑路斯在大唐呆了十年,終于決定向唐高宗表示,只要大唐出兵,幫助自己復國成功,薩珊愿意向大唐稱臣。再加上薩珊王朝向來與大唐交好,不表示一下也說不過去。 于是,李治想出個辦法,設立波斯都督府,理論上將波斯變成了大唐的藩國。此舉可以向卑路斯和其他藩國表明,大唐對朋友夠意思,等時機成熟時便會出兵的。至于什么時候才算時機成熟,那就要看具體情況了,慢慢等吧。 卑路斯一心復國,帶著手下回到波斯東部,趁著阿拉伯人忙于內戰的當口,在呼羅珊重新建立薩珊王朝。不過,這個復辟王朝沒能持續多長時間,阿拉伯人很快調集大軍,把它給滅了,卑路斯只好再次逃到長安。 此后,卑路斯和他的后人多次返回波斯,企圖喚起民眾反抗阿拉伯人。可是阿拉伯人的統治已經牢固,波斯也被伊斯蘭化,愿意響應卑路斯的人越來越少,波斯都督府最終沒能維持下去。 到了唐玄宗時代,唐軍縱橫西域,連敗突厥、吐蕃等強國,兵鋒極盛。高仙芝攻滅小勃律之后,深入帕米爾高原,在怛羅斯與阿拉伯大軍遭遇。 當時,高仙芝的任務是平叛,不一定非要與阿拉伯軍隊交戰。但高仙芝仍然選擇了戰斗,除了對唐軍有信心外,他有可能是想試探一下阿拉伯人。如果對方戰斗力不強,那么乘勝恢復波斯都督府,也不是做不到的。 高仙芝很清楚唐玄宗喜歡邊功,只要邊將開疆拓土成功,就能加官晉爵,早日躋身朝堂中樞。因此,他才會在完全劣勢的條件下,冒險與陌生的敵人打了一仗。 怛羅斯一戰,大唐輸了,但損失不大。阿拉伯人贏了,卻也見識了大唐的威力。從此,阿拉伯人沒有再往東擴張,轉而繼承波斯人的經商手段,把絲綢之路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甚至還開辟出海上絲路,完成了原始的“一帶一路”建設。 波斯都督府大概是中國設立過的,最靠西的行政單位,大部分中亞地區都屬于波斯都督府管轄。只是我們后人不能當真,這個都護府從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跟地圖開疆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