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后 (夏統治者在位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于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 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夏族起源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 ,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gǔn] 為顓頊之子,認為: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 但《漢書·律歷志》引“伯禹帝系”則認為“顓頊五世而生鯀”。 無論世系如何,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鯀禹治水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gǔn]。《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 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之后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于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于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解釋為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尚書·洪范》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即指用堤把居住區和田地保護起來,以防御洪水淹沒之害。但由于河道未得到治理,水流不暢,因而治水失敗。),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 。鯀治水失敗后,被殛[jí]死于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后,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 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于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討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后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三苗,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后,“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后,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建立王朝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涂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 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防風氏,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人物,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遠古防風國(今浙江德清縣)的創始人,又稱汪芒氏,傳說為今天汪姓的始祖。}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gāo yáo]偃姓(一說為嬴姓),皋氏,名繇[yáo],字庭堅。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堯、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 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后,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關于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益即位后,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后,有些部族并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并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后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后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斗爭后,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后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于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占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扈氏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后,即“夏后啟”。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鈞臺之享是夏朝初年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鈞臺”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臺壇。“鈞臺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后,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太康失國 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太康只顧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chú]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zhēn xún] 的斟鄩氏。 羿奪得權位后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yìn] 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中康死后,其子相繼位。隨后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后,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méng yǔ)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hán zhuó]。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后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yì] 、澆[ào]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后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mín]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墻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里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文末有寒浞人物生平) 少康中興 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mù zhèng,古官名。牧官之長,主管畜牧。)。澆聞訊后,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庖正是中國夏朝的一個職官的名稱,負責掌管飲食,為庖人之長。)。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余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女將軍,同時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間諜。)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后。而后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后世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國語·魯語》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 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 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 暴桀亡國 不降死后,讓其弟扃[jiōng]繼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jǐn]繼位。廑繼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系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系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lǚ guǐ )(即桀)內亂不止。 孔甲亂政后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 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后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鐘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mò xǐ]早已與伊尹[yī yǐn]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于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亂這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討伐商首領湯并敗之。湯被囚禁于夏臺(一作鈞臺),隨后被釋放。除了夏室對外關系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后,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最終敗于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于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并死于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滅亡,一說共傳13世、17王,歷時約四百年。亡國時間,約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寒浞 寒浞(約前2013年—約前1933年),妘姓,名浞(zhuó)。夏朝時期的篡位君主,只是因為他的名聲不好,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歷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 他早年任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的相,后羿以夏君太康不恤國事趁虛而入,“因夏民以代夏政”,奪得了夏朝政權,史稱太康失國。 后羿執政8年,不修民事,寒浞趁機殺死后羿,奪取有窮氏大權。寒浞二十八年,寒浞消滅了偏安在斟鄩的夏朝殘余勢力相,使自太康失國以來長期分裂的中原北方地區重新統一。 寒浞晚年驕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后死于相之子少康的復國之戰中。 早期經歷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先為黃帝的車正哀(現在,有人認為他是炎帝后裔“帝哀”的子孫,因為名氣差、被改到了黃帝后裔上),因哀有功于黃帝朝,黃帝將他封于寒(今山東濰坊市一帶),其屬地稱為寒國(也稱伯明國),其族人后來便以寒為姓。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因為父母從小驕慣于他,任由他胡作非為。別人有好吃的東西他便搶了來吃,別人有好玩的東西他便搶了來玩,打東鄰罵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飯,別人和他理論,他便仗著體壯力大拳腳相加,十幾歲時就攪得四鄰不安,所以族人紛紛遣責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見他鬧得實在不像話,不得不批評他幾句,誰知他竟把父母捆起來照樣出去為非做歹。鄰居們只好告到族長(諸侯國君)那里,族長大怒,下令將寒浞驅逐出境,永遠不準再回寒國。當時寒浞只有十三歲。 跟隨后羿據載,寒浞被逐后沒有絲毫的悔意。押送他的士兵問他是否回家與父母告別,他竟說不必了,毫不猶豫地與士兵上路,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寒國。離開故土后,他一路盤算自己下一步該怎么走。這時他聽說有窮國的國君羿攻占了夏朝的國都,自立為王,號稱天子。他覺得羿真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便決定前去投奔他。途中在山中一戶人家借宿,遇見了一位奇人,因喜愛寒浞的聰明伶俐,便收他為徒,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學了一身高超的武藝。寒浞恐師父再收別人為徒,用毒藥把師父全家毒死,然后搜刮了師父的財物,放了一把火,把師父全家人和房子一起燒掉后,踏上了江湖之路。. 后羿三十年秋天,他輾轉來到夏都斟鄩,在城里住了十幾日,好容易才找機會見到后羿,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伶牙俐齒,贏得了后羿的青睞。后羿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把他留在朝中,并認他為義子。 寒浞知道自己名聲不好,如果想在此長久立足,必須得改掉以前的惡習。于是他處處謹慎小心,一方面施展各種手段博取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廣交朝中權貴,努力減少自己的對立面。后羿見他身體強健,勇武過人,便讓他在軍中當了個小頭目。寒浞利用這個機會,多次參加對諸侯的作戰,也多次立功受獎。從軍不到一年就成為了勇武無敵的大將軍。. 這時原來隸屬于有窮國的方夷國突然反叛,停止納貢,脫離有窮國的管轄。后羿派寒浞領兵征討,大獲全勝,方夷重新歸順有窮國。后羿十分高興,便提拔寒浞為軍隊的左司馬(副總管)。還為他定了親,幫他操辦婚事,成家立業。 權傾朝野此后寒浞經過多次升遷,竟然成了朝中的主政大臣。 和許多君王一樣,有窮國君后羿在和平的環境下也開始腐化墮落起來,他貪戀女色美酒,喜好巡游打獵,把朝政上的一些事情全都委托給了義子寒浞。寒浞利用后羿給他的權力,結黨營私,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又變著法的討義父歡心。后羿好色,他便從各地挑選了許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入宮陪伴義父作樂;后羿好酒,他便讓各地獻數百壇最好的美酒供義父享用。后羿喜歡打獵,他便從各地挑選了數十匹良馬供義父出獵時騎乘,還培訓了上百名打獵的高手供義父調用。后羿十分滿意, 他對朝中的大臣們說:'有寒浞這樣好的義子,這是我一生的福分。' 但是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 人卻站出向他撥冷水,他們認為寒浞這樣做是把大王往邪路上引,這條路是亡國之路,前途十分可怕。他們建議后羿將寒浞免職治罪。后羿卻連連搖頭,說你們想得太多了,我待寒浞勝過親生兒子,他怎么會害我呢?他不聽大家的勸告,依然重用寒浞,依然沉醉于宮中的享樂,那些曾經和他出生入死幾十年的老臣全都心冷了, 他們嘆息說:“有窮國完了!” 寒浞此時卻十分得意,他覬覦王位已經很久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奪取有窮氏政權做準備。他表面上尊敬地稱后羿為義父,暗地里卻叫他老東西,老色鬼。 后羿三十一年,后羿不顧群臣的反對,拜寒浞為相,讓他總攬朝政。 后羿三十二年,后羿在宮中養了眾多美女供他淫樂還不滿足,在五十八歲的時候竟然又納了一位十八歲的少女為妃。 這位少女名叫純狐,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姑娘。 有一次,后羿乘坐馬車外出巡游,在野外看見了這位迷人的女子。他立刻命人調查姑娘家世,得知她是一位諸侯的女兒,名叫純狐,便強行把她招入宮中,納為少妃。 純狐對此婚姻十分不滿,但她是個極為聰明的女子,表面上對后羿百依百順,暗地里卻打主意準備致他于死地。于是,她暗中勾引寒浞,很快便與他私通。寒浞此時已經有了一妻一妾,他的妻子還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他并不貪戀女色,可是卻對純狐情有獨鐘。二人私通后便密謀準備弄死后羿,奪取他的王位。為了達到目的,純狐便假意對后羿十分親熱,借機哄騙他對寒浞委以重任。 奪位稱王寒浞與純狐合謀,在三年時間內,陸續害死了后羿的親信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到后羿十九年, 朝中的大臣幾乎都成了寒浞的死黨。寒浞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打算找機會殺死他。不久,他與純狐通奸時,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欲殺死寒浞,但他哪里是寒浞的對手,反而被寒浞把他殺死在寢宮的床上。寒浞隨即升殿宣布了后羿的罪狀,然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寒,立純狐為正妃,以庚辰年為寒浞元年。 史書上說寒浞即位后,曾殘酷地屠殺有窮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將后羿的尸體剁成肉泥,加入劇毒的藥物烹制成肉餅,然后送給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讓士兵用亂刀砍死。 其狀慘不忍睹。一部分有窮族人恐遭殺害,紛紛逃往邊遠地區,留下來的也都隱姓埋名,投靠在其它諸侯門下。從此,中原地區再也找不到有窮族人了。 富國強兵寒浞稱王后不敢有絲毫大意,他心里清楚,如今他所占據的只不過是夏朝的半壁江山,夏朝不滅,他的王位就很難坐穩。他知道自己還沒有力量去攻打夏后氏,但必須做好防范,他相信夏王相一定會聯合諸侯攻打他。 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年春天,夏王相聯合了諸侯斟鄩氏和斟灌氏,兵分三路攻打寒國。由于寒浞早有準備,相的軍隊只是虛張聲勢地喊殺了幾天,繼而兩軍對峙月余,最后無功而返。 寒浞并沒有因為夏軍退去而放松警惕。他繼續征召青壯年入伍,加強軍事力量,時刻做好戰爭準備。為了爭取民心,他還對統治區內的平民實行削富濟貧減輕賦稅等一系列政策,使人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國勢也逐漸富大起來。 寒浞的原配夫人是北方女子,身材魁梧健壯,有一身的好功夫。她姓姜,叫作姜蠡,是九黎蚩尤氏的后人。當年寒浞領兵征討東夷,二人在戰場上相識,互相愛慕,姜蠡便率本部族投降了寒浞。寒浞得勝回朝后,國君后羿賜婚,并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婚禮。后來姜蠡先后為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寒澆,生得豹頭、狼眼、虎背、熊腰。次子名叫寒戲,長得身長體壯,力大如牛。兩個兒子都天生神力勇猛善戰,既有母親勇武強健的血統,又有父親機智狡猾的智慧,在十幾歲時就開始領兵廝殺。 滅夏之戰寒浞十一年,也就是夏王相十九年,寒浞在兩個兒子的支持下,向夏朝的領地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由于夏后氏族民毫無準備,這次襲擊十分成功,不僅掠奪了大批的財物,還捉獲了許多百姓。寒浞把這些夏朝的百姓全都賜給他的大臣做了奴隸。此次戰役更堅定了寒浞滅夏的決心,他在軍事備戰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決定選擇適當的時機向夏王朝統治區發起全面進攻。 寒浞十二年,寒、夏兩國的大決戰終于暴發。寒浞采用了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命長子寒澆率主力部隊攻打斟灌氏的弋邑(今河南太康與杞縣之間),自己和次子寒戲各率一軍虛張聲勢佯攻夏都帝丘和斟鄩氏(今山東濰坊西南),使他們不敢增援斟灌氏。結果斟灌氏孤軍作戰,很快被強大的寒澆軍擊敗,弋邑陷落,斟灌氏首領姒開甲帶領殘部退守斟灌(夏后氏都城,在今山東壽光市東北)。 寒浞首戰告捷,大封功臣。他封長子寒澆為過王,鎮守過邑(今山東萊州市西北),封次子寒戲為弋王,鎮守弋邑。這次大戰寒國雖然獲勝,但也損傷了很多兵力,許多青壯年都死在了戰場上。寒浞決定暫時罷兵休戰,養精蓄銳,以利再戰。夏王姒相此時本來有足夠的能力反擊,但他被寒國強大的攻勢嚇破了膽,不敢組織軍隊進攻,而是下令加強各邊境城邑的防守,這就給寒國留下了休養生息的良機。 寒浞十八年, 寒國的軍隊經過六年的休整,比以前更加強大。寒浞再次調集軍隊,與夏王朝展開第二次決戰。他仍命寒澆率主力部隊攻打諸侯斟灌氏,斟灌氏首領姒開甲率軍迎敵,中了寒澆的埋伏,伏兵四起,將夏軍四面包圍,姒開甲率將士拼死突圍,最后全部戰死。寒軍攻占了夏都斟灌,大肆屠殺城中百姓。幸存者皆被捆索為奴。 寒浞十九年,寒澆乘勝進軍攻打斟鄩氏。斟鄩氏首領姒木丁聞姒開甲戰死,正欲興兵為其報仇,如今得知寒軍又來進犯他的領地,大怒,立刻率軍迎戰。雙方乘船在濰河(今山東濰坊境內)上展開了一場激戰。當時的濰河水深流急,水面寬闊,適宜水戰。姒木丁的軍隊多數不懂水性,只能在船上與敵人廝殺。寒澆利用夏軍這一弱點,派出了數十名水手潛入水下,鑿穿了姒木丁的戰船。夏軍見戰船漏水十分驚慌,寒軍乘機攻殺,夏軍大部落水淹死,幸存者亦被殺死。姒木丁也在混戰中被寒軍所殺。 斟鄩氏滅亡,其國土全部被寒國占領,其民大部分淪為奴隸。 寒浞二十年,寒浞滅掉了斟灌氏和斟鄩氏兩大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緊接著便兵分三路圍攻夏都帝丘。夏王相率城中軍民拼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擋不住寒軍的強大攻勢。寒軍攻破帝丘,殘酷地屠殺城中軍民和夏后氏大臣,夏王相及族人皆被寒軍殺死,宮室內外血流成河。 至此,夏朝正式亡國,夏朝的統治區域全部控制在了寒浞手里。 功敗垂成寒浞自以為已經把夏王朝的子孫斬盡殺絕,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夏王相已經懷了身孕的妃子后緡,人不知鬼不覺地從城墻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后緡本是有仍氏之女,她裝扮成農婦逃回了母家有仍(今山東濟寧市南)。 寒浞二十一年,相的妃子后緡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少康。 少康在外祖父家里長大,后來當了有仍國的牧正(主管畜牧的官)。不料身份泄露,消息傳到了寒浞那里,寒浞大驚,立刻派自己的兒子寒澆帶人前往有仍抓捕。少康聞訊后逃往有虞(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西南)。 寒浞三十九年,少康在有虞被國君虞思招為女婿。虞思還把倫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東)賜給他,賞他良田十頃,士兵五百名。姒少康不忘父仇和亡國之辱,刻苦習文練武,廣交天下勇士賢臣,為復國準備力量。 寒浞五十五年,逃亡到有鬲(夏代諸侯國,今山東德州市平原縣西北)的夏朝老臣伯靡,暗中聯絡殘存的斟灌氏和斟鄩氏族人,率領他們投奔少康,組成了一支復國大軍,向寒國宣戰。 寒浞五十七年,少康的復國大軍攻打寒澆的封國,攻占過城,殺死了寒浞的長子寒澆。 寒浞五十九年,少康命長子杼領兵攻打弋邑,寒浞的次子寒戲領兵迎戰,被夏軍擊敗,少康殺死寒戲,收復了弋邑。 寒浞六十年,少康的復國大軍先后攻克了寒浞的兩大封國,收復了中原地區的大部。緊接著便進軍攻打寒浞的老巢鄩都城。此時寒浞已經年近八十歲,無力征戰廝殺,只好躲在深宮里茍延殘喘。他的部下見大勢已去,為了給自己和家人留條活路,他們在夏軍圍城的時候突然反叛,殺入宮中,把寒浞從妃子的被窩里光著屁股拉出來,打開城門將他獻給了少康。少康下令將他處以極刑,同時命令將寒浞一族斬盡殺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