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三篇講完了人體的三陽經診斷與治療方案,如今我們開始講三陰經。三陽的病癥一般多數起源于外感風寒濕熱,然后逐級向內傳導。治療方法一般是向外排出,而三陰經則多是源于內,由人體自身的氣機陰陽失調而產生,治療方法以補與泄為主。三陽經病癥多數比較急,三陰病則很多慢性病。 太陰分為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這兩個都是當下比較容易出問題的臟器。脾喜燥惡濕,喜暖惡寒,所以脾經的病,多是濕與寒,很少有脾燥或脾熱的說法,因為脾的火熱越足,就能消化更多的食物,轉化為氣血。 但脾本身并沒有火,其火來自于命門,命門通過三焦膜網相連而將熱力通過體液供應于臟腑。有點類似于北方城市的供暖系統。 脾經虛寒,則水液難以代謝,食物難以消化,一般表現為虛胖,易水腫,吃飯難消化,嚴重的會產生糖尿病,胰腺病等。但總體上,脾為太陰濕土,主緩,所以生病多為慢性的,難以根治,但又不至于造成生命危險。通過問診,很容易知道患者的脾是否健康,然后再通過右手的關脈和尺脈來輔助判斷。 脾經虛寒分為有下利和無下利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先問患者是否有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的情況,若是有這種情況,說明脾虛的同時,命門火衰,脾土無法得到命門之火的熏蒸,導致虛寒而無力,水液得不到火的蒸騰,就會生濕。 而大便越是稀溏,越是完谷不化,則說明命門越寒涼。這種情況右手的尺脈和關脈都偏沉,甚至重按都摸不到。有這種癥狀,按傷寒論太陰脾經的方案,就是用四逆湯。 關于四逆湯的用法,在青娥學堂的補腎三部曲里也寫的比較詳細了,成分也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附子比較難買,生附子更是危險,多數就用炮附子了,關鍵這個量很難把握,一般建議最多不超過20克,有些民間的醫生膽子大的會用到一百克,如今中醫式微,一旦出事,怕是很難善了,所以我們寫文章對于用量也是慎之又慎的。 干姜和炙甘草多用一點都沒事,干姜暖脾燥土,炙甘草伏火補氣,三味藥溫燥脾腎,驅寒除濕。對于寒濕嚴重的人來說,怕是也要服幾個月,反復排寒。只是四逆湯對改善癥狀有效,卻也并不能改變根本,根本還是因為精少火衰,精越少則越難聚火,火越少又越難生精,惡性循環,而且如今眾人消耗的怕是比積累的多數倍不止,人生本就是一個衰老的過程,又能奈何?維持平衡不生大病,不惡化則足以。 對于女性來說,每月一次的經期也是損耗精氣的過程,逐漸損耗,人也逐漸衰老。有些氣血衰敗的人,經血很少,這就是無血可出,屬于人體的自我保護,不必強行用藥刺激它,只需早睡養血,脾胃好的吃些四物膏,自然會恢復一些。當然,若血瘀而經閉的則可以活血通經。 女性生產也是消耗元精的過程,不過如今醫學發達,比起古代來說還是好很多了,西醫在這一點上功不可沒。尤其是一些順產導致元氣下陷而漏尿的人,此時不可用四逆湯,而是用黃芪升麻上提氣血,同時以補骨脂,菟絲子,芡實等從下面收攝元氣。 還有一種脾濕寒但是并沒有便溏的人,說明命門火未衰,只是食冷飲,冰啤酒,寒涼水果等造成脾中有寒,這種狀況就不嚴重,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其方為,人參,白術,炙甘草,干姜等量,一般用10克左右即可,中氣不虛的人參也可用黨參代替。若是濕氣很重可加茯苓,寒氣很重的可以加重干姜,容易吐的人去掉白術加生姜。 不管是四逆湯癥還是理中湯癥,都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來代替,需空腹服比較好。但若是容易吐的人,則附子理中丸不太合適,因為胃本就不降了,再加理中丸去堵塞,就漫出來了。而補中益氣丸則不可隨便用,只適合面色蒼白,像饅頭泡了水一樣的體質,這種一般不容易上火,屬于氣不能外達,且容易短氣,甚至胃下垂,子宮下垂等才可用補中益氣丸提氣。 以上說的是單純的脾虛寒濕,這種癥狀并不一定會對胃產生影響,比如很多人胃強脾弱,就是能吃但無法消化。這屬于陽虛體質,但對人體的影響不大,只是會產生身體易發福發胖的現象。 不過脾與胃互為表里循環,也就是構成一個圓環,脾氣因濕寒不能上升,則胃氣就缺乏下降之力,從而導致胃氣不降,產生食少而胃脹,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有的胃以上熱而易上火,腸以下涼則便稀溏拉肚子的上熱下寒癥狀。甚至有些高血壓的產生原因就是因為胃氣不降,常年有臉紅,酒糟鼻,口臭,牙痛,失眠,暈車等現象。 此時的治療方法,就不能單純以暖脾驅寒為主,而是要在溫脾寒的同時降胃火。這種脾寒胃熱的癥狀一般用瀉心湯來治療。 瀉心湯主要有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這三者成分差不多,但各有偏重。比如半夏瀉心湯,半夏半斤,黃芩三兩,干姜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其中黃芩降膽肺之火,是解決上焦之熱,半夏降胸與胃中之氣,是接力黃芩的下降作用,而黃連則是降心中之火,因為胃氣不降,心火也容易上炎,凡是經絡在同一條線上或者一上一下的,都容易互受影響,如此多方配合就解決了上中焦的不降。 人參甘草則是補中氣,防止降氣的時候,導致中氣不足而乏力,有時胃氣一降,人就會感覺很餓,此時就容易吃多,一吃多又堵塞了,而中氣很虛的人,氣一降就容易頭暈眼花,加上人參甘草就會緩解這種情況。 而干姜,則是在暖脾去寒濕了,在眾多寒降的藥里加入干姜這味熱燥上升的藥,這就是經方的科學性。很多人總覺得用了熱藥就不能用涼藥,用了涼藥就不能用熱藥,怕兩者中和抵消了,這就是沒吃透中醫。 再就是上火的人看到干姜就怕,寒涼的人看到黃芩也怕,但實際上,人體內上熱與下寒常常并存,而涼藥與熱藥各走各的道,一個上升入脾除濕驅寒,一個下降入胃,潤燥降火。各取所需,完美合作。以后大家就不用再有涼藥或熱藥恐懼癥了。 我們只需要根據上熱與下寒各自的偏重,選擇對應的方子即可,比如胃氣不降比較嚴重,有口臭,打嗝,胃里堵住不舒服等現象,而脾寒濕相對來說并不嚴重時,就可以選用生姜瀉心湯,加入了生姜,減少了干姜,即可有側重點。 若是胃中有堵塞,同時下寒比較重,一直拉肚子,甚至完谷不化時,就可以選用甘草瀉心湯,也就是加重甘草的量,以緩解下利。甘草瀉心湯還可以治療由于胃熱不降導致的頑固性口腔潰瘍。這里的甘草都用生甘草即可。 總之,掌握了經方的用意,便可以自行加減,以適應病人的寒熱不同。經方并不是不可改,而是要清楚先師用意的情況下才可加減。 最后說下小建中湯,也就是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倍的白芍,再加入了麥芽糖。這個方子比較適合那種干瘦,便秘,光吃不長肉的體質。也就是胃與腸中的津液不足,導致吃一點就飽,半天不消化,但一會又餓了。這是因為缺少血液與消化液的潤滑,氣比液更足,人就變得像風干了一樣,光吃不胖,但又吃不下多少。 這種情況一般都容易便秘,若是既瘦又容易拉肚子,就屬于陰陽兩虛的厥陰烏梅丸癥了,就不屬于小建中湯癥。若是女性,這種體質就很容易痛經,原因也是因為腹中缺血,無法潤滑,所以傷寒論里面腹痛經常會用到白芍,因為白芍就是引水液下降入腹部,腹部得血又能上行入肝。 小建中湯并無中成藥代替,因為本就是補液的藥,無法用丸子這種干燥的來替代。凡是滋陰補水的藥都是如此,以湯劑為好,或者膏劑,丸子都不適合,比如地黃丸,地黃本就柔潤多汁,為了做成丸子方便,就烘干用鐵器打粉,最后藥性變的燥熱難化,吃了就容易上火。 近來陰雨綿綿,健脾以祛濕為主。脾虛的情況下,精糧米面吃的過多,很容易造成濕氣綿綿,尤其是晚餐不宜吃過多主食,濕氣一多,氣不能外透,臉就容易發黃發油,嚴重的會產生谷疸,積食導致內熱熏蒸在體內腐爛無法消化,身體發黃,吃不下飯,產生糖尿病,胰腺癌等。此時可用茵陳蒿湯來祛脾胃濕熱,尤其是熱重于濕的情況,茵陳的量要用大一些,30克以上。 所以我一直推崇易胖的人要多吃不粘膩,比較寡淡清爽的粗糧,比如黑米粥,玉米粥等等,不提倡吃糯米。以前的大米都是隔水柴火蒸,比較健脾,如今則多是東北大米這樣的粘性米,水煮后易粘膩腸胃,到了飯點總是不餓。 好了,太陰脾經的病癥說到這里,下一篇講太陰肺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