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是小行星防御的基礎 先來看看航天日當天官宣了哪些關鍵信息呢?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致辭時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航天將論證實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拉開新時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小行星撞擊地球這個總在好萊塢災難電影里出現的驚悚設定,真的會出現嗎?其實,人類對于小行星撞地球這一發生概率極低,但危害極大的極端天文現象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老劉查閱資料后發現,目前包括美國NASA,歐空局等權威航天機構都在關注小行星防御技術的研究。老劉認為,小行星防御不僅僅是一國的問題,更是需要共享全球技術、資源、情報、數據的一個全人類的系統性工程。因此,中方提出小行星防御系統是為全球提供更多共同保衛地球的方案與思路。 早在2019年4月,國家航天局發布就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確認了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要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達到探測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全面性突破,使我國小天體探測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 4月24日下午,以“新起點新征程新愿景”為主題的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ChinaSpaceConference)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介紹,我國小天體探測任務已經進入工程研制階段。我國小天體探測器方案的探測目標,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2016HO3以及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311P。 葉培建坦言,小行星探測還需要解決航天器長遠飛行的動力問題、通信問題以及長達10年以上的地面管理問題。“每一個新的任務都會面對巨大的挑戰,挑戰越大,進步越大。”葉培建透露,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小行星探測就會選擇降落采樣。掌握了降落技術,就意味著將來如果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國可以直接接近并干預。 只有充分了解它,才有可能進行防御 探測小行星是為了取得一系列科研數據與工程成果,那拿到這些數據就是為了深入了解哪些是可能為人類所用的小行星,并最大程度上預警可能對地球造成嚴重風險的小行星。這可能就是研究小行星的重要意義之一。 葉培建認為,“實施小天體探測,對全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宇宙中的小行星非常多,僅太陽系中就有上百萬顆。對小行星進行探測,可以更好了解宇宙的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和生命的形成,從而得到更多科學結論。 同時,小天體具有豐富的資源。“有的小行星可能是某種礦物類,有的小行星是水,人類或許能從小行星上獲得地球缺乏的資源。”葉培建表示。在葉培建看來,小行星探測技術成熟后,我國就有能力在小行星飛臨地球時,對其加以控制。 中國專家提出小行星防御新思路 目前國際上認為可能采用的行星防御一般是通過主動手段,其中包括核爆、動能撞擊、激光燒蝕、離子束牽引、引力拖曳、質量驅動等,破壞小行星的結構或者偏轉小行星的軌道。 那中國在相關領域有哪些研究和技術籌備呢? 老劉在查閱公開報道時發現,2020年9月的一個高端技術論壇上,一位中國航天權威專家透露,我國在小行星防御領域的研究起步不久。在小行星監測預警、在軌處置等技術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該專家認為,我國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近地小行星防御協調中心,組織協調小天體監測預警、危害評估、安全防御和應急處理,牽頭制定我國小天體防御體系的發展路線圖。發展地基、天基一體化的小天體監測預警平臺,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小行星監測數據庫,發布有關信息。 他還建議布局小天體防御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小天體防御任務關鍵技術驗證,建立小天體防御任務地面模擬實驗室,并適時啟動實施我國主導的小天體主動安全防御任務。此外我國還應加強近地小行星防御基礎研究。 老劉還在一篇題為“應對小行星撞地球潛在威脅 中國科學家提出防御方案”的公開報道文章中發現:設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中科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一個科研團隊,研究提出應對大尺寸潛在威脅小行星的“以石擊石”防御方案,為積極主動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潛在威脅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選項。 據介紹,所謂“以石擊石”加強型動能撞擊行星防御任務概念可突破地面發射人造撞擊體的運載能力和包絡限制,通過在太空中捕獲百噸級質量的巖石,從而顯著提升撞擊體質量,最終實現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數量級提升。此外,“以石擊石”行星防御方案還能融合小行星探測和行星防御,在行星科學方面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來源:樞密院十號/老劉很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