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除了有優異的成績之外,好的品性和性格也極為重要。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在未來的發展中,憑借自身的優勢脫穎而出。 故事案例: 四歲的兜兜跟朋友一起玩耍,結果沒一會,倆人居然吵鬧起來。媽媽上前詢問原因,結果兜兜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別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其實在這之前,媽媽已經偷偷看到了事情的經過。原來,兜兜玩了朋友的玩具,但是卻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分享,于是就發生了爭執。 媽媽看到兜兜“說謊”,而且沒有擔當的樣子特別生氣,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在媽媽的教育下,兜兜終于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知道自己犯了錯。后來,兜兜認真的向小伙伴道歉,并且邀請他一起玩玩具。 確實,孩子的品性習慣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兜兜的行為,明顯就是推卸責任,以及不懂分享的表現,所以媽媽狠心教育也是情有可原。好的品性,就應該從小教育,要不然以后會成為“心術不正”的人。 家長要知道,孩子之間有打鬧是正常的,但是說謊和推卸責任的行為,是堅決不能容忍的,完全就是底線和原則問題。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有不好的行為,就要及時的糾正他們,避免長大后誤入歧途。 孩子的三個行為,典型的“心術不正”,家長要認真對待1、說謊成癮 成長過程中,孩子也會禁不住誘惑,從而犯錯,這屬于正常的行為。但是,犯錯后要勇敢承認,并且認真改正。若是不知悔改,甚至為了逃避責任,選擇說謊和欺騙,這樣的舉動就要嚴格教育。 要知道,孩子的一個謊話,接下來需要無數個謊話去園,很可能養成說謊的壞習慣。所以,家長要及時的糾正他們,讓孩子認識到說謊的危害,并且承擔相應的后果。 2、自私自利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之后,內心就會清楚的區分開“你的”和“我的”,這個時候占有欲也會增強。這個階段,他們很容易產生自私的心理,凡事都喜歡先為自己考慮,不懂得與人分享。 現階段,孩子有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是家長也要適度引導。不然,自私也會變成習慣,他不愿與人分享,因此也很難交到朋友。相信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不會喜歡自私自利的人。 3、推卸責任 相信在日常的教育中,父母一定給孩子灌輸過“擔當”和“責任心”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他們成為有擔當的人。遇到事情,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對。很多時候,孩子為了避免受到懲罰,經常會不自覺的把責任推給別人。 看似有點小聰明,但是說到底,還是喜歡推卸責任的表現。若是任由其發展,孩子將來也令人堪憂,畢竟沒有擔當的人,很難有大的出息。 要是發現孩子有這些“心術不正”的壞行為,家長一定要“不留情面”的教育。此時教育還有改正的空間,對于他未來的影響不是很大。不過,父母切記要注意方式,一味的責罰和打罵,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案。 糾正錯誤要趁早,這三個小妙招,幫助孩子重新“走回正道”1、教會孩子誠實 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性,這是生而為人的根本。可以通過誠信的小故事,讓孩子知道誠實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也更容易走向成功。若是覺得說教沒有效果的話,可以讓孩子承擔說謊的后果,自行感悟。 2、教孩子辨別是非 幼年時期的孩子,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太差,很多行為,在他們看來僅僅是好玩。所以,家長的教育重點,就是讓孩子明辨是非,知道錯誤的事情不能做。當他具備辨別的能力時,很多事情便不會再去做。 3、為孩子樹立榜樣 最重要的,還是給孩子做好榜樣,因為家長有教育的責任。很多不好的行為,很可能是在日常相處中,模仿父母得到的,所以要先從家長開始改變。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相互監督,共同鼓勵和學習,相信最后雙方都會有所改變。 總結孩子犯錯不可怕,只要家長耐心糾正,完全可以將這些壞行為“徹底消滅”。只是,父母要多花費一些時間和心思,因為改正錯誤需要時間。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和理解,肯定他們的每一次小進步,教育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