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于是,我國本科教育開始擴招。1999年,為了緩解人口壓力和經濟壓力,高等院校開始了大量擴招。隨后,大量本科生生畢業后,研究生也開始了擴招,擴招速度迅猛。國家用研究生擴招在延宕本科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壓力,大學畢業生也躲避著就業的壓力而普遍走上研究生考試的路。 201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數突破80萬,第二次研究生考試的我就在這80萬人之中。我的第一次考研是失敗的,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我便產生了數次的猶豫與徘徊,但最終還是就業門檻的壓力推促著我。有調查顯示,當下的研究生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考研動機來說,首要的原因就是“就業壓力導致的”。 所以,大學生、下崗職工、農民工三大就業問題成為了我國的三大就業難題。大學生就業難是擴招的因,就業難催生了考研熱,導致了研究生的擴招,而后是研究生的就業難問題。學歷社會的導向催生出很多荒誕的招聘啟事:諸如某大學對宿舍管理員的招聘以研究生+黨員的條件,比如高速路口收費站也以招收研究生為要求的招聘帖子,比如有的地方環衛部門公測管理員要求本科學歷等等,在啼笑皆非的背后,我身處其中,卻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模樣。 令人矛盾的是,按照十三五規劃,我國準備在2017年到2020年對研究生進行新一輪擴招,擴招人數30萬人,這一擴招幅度,相當于2005年到2016年的擴招幅度。而推免制度主要集中于985、211院校學生,造成很多非985、211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想要考研,非考研的課不上,忽視大學綜合教育的初衷,形成了惡性循環。考研不是學有余力,而形成了另一個更高維度的高考一樣的存在,叫應試考研。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畸形的諸如“三個985”的學歷歧視,要求本科985、碩士985,博士985的。即研究生985畢業也都不行,而要看你是否是本科985。市場上現在存在太多這樣學歷歧視的例子。所以現在大學的課程以及學生的參與度就變成了文憑致上,而非學習質量致上的問題。但是,研究生擴招依然會持續,就業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于是,國家在2017年12月19日,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基本制度安排。這就是大學與企業相結合,這本是與職業院校相掛鉤的,然后不得不推及到了本科院校,這就有點變味了。就像南環瑾在很久之前說的大學生進大學先問的是我學了這個能掙多少錢以及有沒有用,他說這是杜威和蘇霍姆林斯基那一套。他說是需要改變的。 但這改變是很艱難的。對于大學與就業率相掛鉤的社會認可程度來說,什么時候大學成為了一個督導學生就業的基地了,這本身與大學這兩個字相背離。 但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個實用的社會,諸如老百姓拜的任何一路神仙只要管用就拜,不管用就不拜嘍。學而為仕,這就是科舉與做官掛鉤的中國考試傳統,也是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的精英選拔策略。但是大學曾經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它曾拋開了那些功利與實用,自五四以來就是一個自由馳騁與思想碰撞的地方。我們總是聽說以前那些作家學者的大學生活如何縱酒高歌呼朋引伴,自由討論與學習,似乎現在都成了一種遙遠而古老的神話了。 當我接收到大學寄來的就業去向的表格的時候,我也想像梭羅一樣,隨心而填,但是我并沒與他那種在湖邊建一個木屋遠離塵世生活的勇氣,因而只能略帶煩躁的填上研究生在讀。其實,對于漫長的學生身份,我的內心總是一種五味雜陳的處境。 我是經過了二年極其漫長的獨自考研復習生活,漫長到幾乎焦慮到崩潰的復習日子后終于——終于考上了研究生。考上并不代表成功,可在漫長的復習生活中,就像你高三復習備戰高考一樣,考上了并不代表成功多少,但是“考上”就等于“對得起漫長而煎熬的復習生活”這個等式是成立的。我的考上是在第一次考試失敗時,放棄了繼續考取211學校的機會,選擇了家鄉的一所普通大學。這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就是一種轉彎,一種妥協,一種半服輸的成功。這種成功總是如鯁在喉。就像是一場戰役,你打贏了,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一樣的感覺。 總是有感于很多周遭的人還在堅持考研的人們,向自己當初一樣在堅持去完成那個等式的自我撫慰。比如那些考研的有第一次的,二戰的,三戰的,甚至是四戰的。有考研機構的輔導老師爆料稱有人為了考上北大,考了8次!我的天,考出了一個抗戰終于勝利的征程,那個人考上后真的應該舉辦個儀式,在自己家的房頂上昭告天下:我終于他媽的考上了! 考上了,告慰自己八年抗戰般的煎熬的復習歲月。但是然后呢?大學生遍地都是,導致研究生幾乎遍地都是了。那種曾經自由爛漫的大學生活使得很多有所上進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變成了苦行僧,與高三那一年瘋狂做卷子基本毫無差異,這種惡性的趨勢使得很多學生開始質疑研究生學歷的價值以及到底自己該追求什么?除了漫天的考試,自己還有什么能力可以自信地依靠呢?這樣對于考試自信的學生是中國應試教育漫長磨洗出來的記過,它焦慮著很多中國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除了會考試之外什么也不會,這種焦慮感一直在蔓延著,它也形成了一個難題,這個難題時有關精神認可方面的,更難緩解。 更多的時候,我是處于夢游的階段。比本科時候浪蕩的情緒還要低落,原因當然在于學校的氛圍低落,這是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如果從學校的氛圍的角度,那個八年抗戰的學生考中了北京大學還是真的值得慶祝一番的。畢竟,那里有著非比尋常的一種學術歷史與學術氛圍。除此之外,即便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也有很多人依然處在夢游的階段。他們跟我想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像那個北大研究生畢業后體驗了底層送外賣生活所帶來的確定而具體的目標,這些簡單而直接的目標卻帶給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與幸福感,這其中的原因僅僅是從思考與研究人類的去向或者世界的走向變成了明天比今天多跑一單以及多了幾千塊錢的提成獎勵嗎? “我來到了你們說的最底層了?!边@個北大研究生說,這是一種對于人生活法或者選擇的意義的追問,它的答案是究竟我們自己的那些看似自由的選擇有多大程度上是社會或者說文化潛移默化規訓的結果呢? 曾經在一個娛樂求職節目里聽到一個創業公司的老板激憤地說:“勇敢的孩子去就業,殷實的家庭先出國,求穩的性格當公務員,學術理想去考研?!倍硪粋€人卻說:“考研在目前的就業壓力下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人人近乎必須選擇的道路。”一個說的是“學術理想”,一個說的“就業的壓力”,很明顯,后者更現實。 既然研究生已經擴招,那擴招之后它的學位論文的嚴苛程度因為翟天臨事件導致更加嚴苛,這就導致了目前最大的矛盾出現了,并不是每一個進入研究生教育系統里的人都對學術抱有極大的興趣,而研究生的工作又是事務性多于研究性的工作,很普遍的現象是讀了二年到了寫論文階段導師直接拋給你題目,你硬著頭皮為了學歷社會的導向是死是活的要拿下卻最終力不從心,被導師勸退。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卻是一個縮影。 那個老板說的四種選擇,我周遭的同學出國的有,不幾個??脊珓諉T的,不幾個。考研的與就業的應該是最多的了??佳惺〉模^續著考公務員的路。直面就業與延宕就業。而現代性下的就業猶如魔鬼或者是幽靈一樣,它使我們躲避,使我們因焦慮而被限制了手腳,總覺得橫亙在我們前方的是個未知而危險的世界。但大學里難道就是個安樂窩嗎?我想是你忘了馬加爵事件了?我想是你忘了復旦投毒事件了?我想你這么快就遺忘了那些研究生被導師逼迫自殺的事件了? 后大學時代里青年們的選擇處在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中,悲歡難料,正如人生一個樣,一時心急,慌不擇路。 但我也只能說,短的路會被長的路覆蓋,長的路會被更長的路覆蓋,所有的道理與對錯都在路的盡頭,而你我現在正在路中央,蒼茫一片,不知南北,無問西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