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性能優秀的機槍,會決定一場戰斗的勝負!而二戰時期最出名的機槍莫過于德國的MG34/42通用機槍,但今天我們要說的并非德國機槍,而是面對德軍MG34/4兇猛火力時,蘇聯人手中拿的主力輕機槍:“大盤雞”DP系列輕機槍。 蘇聯和德國研發機槍的理念完全不同,當時蘇聯還沒有出現通用機槍的概念。僅7.62毫米這一種彈藥,蘇軍就有重機槍和輕機槍之分。而在7.62毫米輕機槍系列中,DP28系列無疑又是最著名的一款。 這款機槍“四處碰壁”后,直到伏龍芝元帥看到此槍才“絕境逢生”不過,據說這款經典“大盤雞”輕機槍剛出道時,其實非常不受人待見!1926年時,其設計者捷格加廖夫拿著它跑了很多蘇聯軍工企業,結果所有人一看到這挺機槍上面的那個大盤子,一個個都直搖頭:他們認為這種奇葩的供彈方式,根本就不靠譜!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這款輕機槍剛設計時,捷格加廖夫是考慮過使用漏斗供彈具的。也就是和日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那種供彈方式,不過最后捷格加廖夫還是選用了彈盤供彈。 可是捷格加廖夫沒想到的是,這個大彈盤同樣不受人待見,不過在“四處碰壁”后他沒有放棄,捷格加廖夫希望蘇軍高層人員能喜歡這款機槍,希望以此來“絕境逢生”。 于是,捷格加廖夫找到他以前的老師:原蘇聯自動武器之父費德洛夫。他讓老師把這款機槍拿給當時蘇聯伏龍芝元帥看,“驚喜”就在此時發生:伏龍芝元帥第一眼看到這款機槍后,就對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經過一系列測試,蘇聯元帥當即現場指示:盡快繼續改善和優化這挺輕機槍,并大量裝備蘇軍部隊。后來,捷格加廖夫按照伏龍芝元帥的指示,在對DP機槍進行短暫優化后,第一批100挺一下生產線就被迅速送到了前線。 結果“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蘇軍士兵對這款'大盤雞'機槍一片盛贊,DP機槍的首次亮相就這樣“大獲成功”!隨后這款輕機槍在1928年正式命名為:DP28輕機槍。 “大盤雞”機槍威力巨大,故障率極低!一躍成為蘇軍主力機槍當時蘇聯其實一共列裝了兩款成功的輕機槍,除了DP28輕機槍外,另一款就是氣冷設計的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據稱反響同樣很不錯,但就是太重了。而使用7.62*54毫米槍彈的DP28輕機槍重量并不重,空槍重9.12公斤,比捷克的ZB-26輕機槍還要略輕一些。 DP28輕機槍在槍身前下方設計了兩腳架,步兵攜帶起來在復雜環境戰場使用方便。而且該機槍結構十分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制造工藝當然要求不高,學徒工也能獨自把它造出來,非常適合大量生產。 DP28輕機槍射擊時,那個可容彈47發的彈盤會旋轉供彈,這種供彈方式在當時十分獨特!由于那個彈盤很像當時的唱片碟,因此蘇軍士兵都喜歡管它叫做 ' 唱片機 ' ,而我國軍人更喜歡叫它“大盤雞”。 蘇軍后來在實戰中發現:這個“大盤雞”在惡劣天氣下同樣好使,由于它的彈倉是封閉式大圓盤,而且拋殼出口在機匣的下方,風沙很難進到機槍內部,即使是零下30幾度的低溫下故障率也極低。據蘇軍后來統計,單支DP輕機槍在射擊四萬發子彈后,故障率也僅為0.6%。 另外捷格加廖夫機槍火力兇猛,每分鐘射速達到600發,雖然比不上德國MG42的射速,但這種射速卻讓它的火力持續性更好。另外,它采用的和莫辛納甘步槍通用的7.6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其殺傷力十分可怕。 因此,這款“大盤雞”在蘇軍的列裝數量一下子就飆升到六萬多挺,而且經過簡單改裝后還被安裝到蘇軍的戰車和飛機上。 DP28型存在一些缺陷,捷格加廖夫改良之后推出一款新槍:DPM。當然了,世間沒有“完美”的東西,DP輕機槍同樣不例外!在實戰中,DP28輕機槍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些缺陷:首先,它的發射設計只能進行連發射擊,而且槍管和機匣采用的是固定式連接,不能隨時更換。 另外,47發的彈盤重量較重、橫向尺寸大,士兵攜帶起來時感覺不便。在給這個彈盤裝填時也比較困難,而且在士兵機動時經常會因為磕碰而造成供彈故障。但這些問題影響并不大,畢竟DP28輕機槍的優點大大多于它的缺點。 蘇德戰爭爆發后,DP28輕機槍成為蘇軍標準的班排一級火力支援武器,另外還有廣泛裝備的波波沙沖鋒槍做火力補充。到了1944年,針對DP28輕機槍在實戰中暴露的缺點,捷格加廖夫又進行了改良,并推出了一款新的DP機槍:DPM輕機槍。 在新式的DPM輕機槍身上,他把原先的復進彈簧后移到槍身后部,所以我們在DPM的機匣末端可以看到有一個突出的圓柱體。另外還增加了小握把,提高了握持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兩腳架固定位置從槍管護筒下方改成上方,以方便士兵攜行。 DP輕機槍后來大量列裝志愿軍,我國后來仿制出“53式輕機槍”。蘇聯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不僅是二戰衛國戰爭中收割納粹“法西斯士兵”的利器,二戰結束后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這款蘇式輕機槍也大量裝備給了中國志愿軍,并成為志愿軍手中的標志性武器之一。 這款DP輕機槍,在志愿軍的山地和坑道攻防戰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上甘嶺戰役597.9高地戰中,一個排的志愿軍當時就是靠著兩挺捷格DP輕機槍,硬是瓦解了敵人的一次次沖鋒,堅守住了坑道口,為增援到來贏得了寶貴時間。 1953年時,我國在DPM輕機槍的基礎上仿制出了國產“53式輕機槍”,并在我軍服役了10多年,直到56式班用機槍大量列裝我軍后,仿制的蘇式53式輕機槍才最終退役。 而DP系列機槍的最后一個改進型則是:蘇聯RP-46連用機槍。它和之前的DP機槍有著很多不同:借鑒二戰德軍的MG34/42通用機槍,率先采用了250發不可散金屬彈鏈供彈,以代替傳統的彈盤供彈。 另外,RP-46連用機槍的槍管也可以更換,但是由于機槍的準星還是安裝在套筒上,所以在進行更換槍管后,可能會影響到機槍的射擊精度。 作為衛國戰爭中蘇軍的班組火力重要支援武器,捷格加廖夫DP系列輕機槍先后一共生產了八十多萬挺。它在衛國戰爭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都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作者:二戰靚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