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說:“沉默與說話同等重要,沉默可能產生誤解,我需要說話;說話將我推入歧途,我必須沉默。” 說話是一門藝術。說對了,可以溫暖人心;說錯了,會傷人至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聰明人懂得在不該多言的時候,保持沉默。 畢竟,話一出口,便是覆水難收。 有三句話,即便再有本事,也別說。 01 傷人自尊的玩笑話 一代文豪蘇東坡有個怪癖,就是愛開玩笑。 被他玩笑調侃的的人眾多,甚至當朝宰相呂微仲,都逃不了被蘇東坡打趣的命運。 一天中午,蘇東坡造訪呂府,碰巧呂大人在休息。蘇東坡等了許久,呂大人才懶洋洋地起身迎客。 為了發泄等候許久的不滿,蘇東坡借故說呂家魚缸里的綠毛龜太普通,而珍稀的品種是六眼龜。這一下子引起了呂微仲的好奇心,問到:“哪里能搞到這神奇的六眼龜?” 蘇東坡不動聲色地回答稱:“當年,唐莊宗收到了一只藩國進貢的六眼龜,它睡一覺的時間頂得了別人三覺。” 把人比作烏龜,在一般人看來都是有失分寸的,更何況,對方是權傾朝野的宰相。 宰相尚且如此,作為蘇東坡的同事,平時更少不了被蘇文豪戲弄。這其中,就有中書舍人劉貢父。 劉貢父晚年被怪病困擾,蓄發盡落,鼻梁塌陷。 在一次同事聚餐上,蘇東坡改寫了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這兩句詩說的是,大風一吹起,劉貢父的眉毛就隨風飛揚而去。而對于他塌陷的鼻梁,不知道得用什么方法才能守得住。 蘇東坡以此來調笑劉貢父。在場者哄堂大笑,只有劉貢父一人“恨悵不已”。 蘇東坡才思敏捷,靠玩笑調劑生活,本是無可厚非。但是,失當的笑話不僅讓人傷神,也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晚年的蘇東坡,就因為之前和程頤之間過火的玩笑,被程頤的學生彈劾,而因此被一貶再貶,受盡磨難。 愛默生說:“跟人開玩笑務必要掌握分寸感。適當的幽默、戲謔就如同飯里的佐料一樣,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輕松和愉悅。然而,過量的或者不適當的佐料卻會糟蹋掉一頓美餐。” 幽默不是自嗨,而是要讓彼此聽完都能會心一笑。 失了分寸感的打趣就像利刃出鞘,割傷了對方的自尊,也割破了自己的素養。 言語如刀,關系再好再近,也別開過分的玩笑。 02 論人是非的閑話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但是,生活中總有人以聽閑話為樂,以傳閑話為趣。 我家樓下水產店的送貨司機老姚,就是這樣一個人。 老姚有個缺點,就是總愛在背后說人閑話,“同宿舍的一個年輕伙計,二十出頭卻找了個二婚的女朋友;說做飯的阿姨下班之后,還要去撿破爛賣錢,而家里老頭卻好吃懶做。”…… 就因為這嚼舌根的毛病,店里的同事都不怎么待見他。 不知道是誰在老板耳邊吹風,說最近老姚經常在晚上喝酒。剛巧有一天,老姚開車送貨的時候,送錯了地址,耽誤了顧客的生意,老板一氣之下,把老姚開除了。 論人長短不僅讓老姚丟了人緣,最后甚至還丟了飯碗。 《五燈會元》里講:“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談論是非的人,既然在你面前說他人的壞處,自然也會在他人面前,說你的壞處。而且愛說是非的人,一定也容易招惹是非。 韓寒說過這么一句話:“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么。” 對于不清楚的事情妄加評判,不僅讓對方難堪,也會給自己貼上“不靠譜”的標簽。 未知全貌,不予評價。出言有尺,做事有余。這是做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智慧。 聰明的人懂得,人前莫爭長短,人后莫論是非。 03 怨天尤人的牢騷話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把一地雞毛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從不會怨天尤人,牢騷滿天。蔡瀾便是如此。 蔡瀾有一本散文集《江湖老友》,在序言中,金庸先生這樣評價這位老友: “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率真瀟灑而能以輕松活潑的心態對待人生,尤其是對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處之泰然,若無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真正的不縈于懷,一笑置之。” 蔡瀾從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也不抱怨汽車太顛簸。 但是蔡瀾也不是沒有煩惱。多年前他曾對媒體提及,早年與李翰祥導演在泰國拍戲時,也曾諸事不順,心生埋怨。偶遇路邊一尊小石佛像,他突覺頓悟: “我意識到可以(讓煩惱)像石像一樣,不去管它,反正問題也解決不了,還去煩它干什么?” 人這一生過得實在苦多于樂。但是,怎么把苦變成甜,就要看心態了。 近些年來,農歷新年前一個月,一直到除夕,蔡瀾都會開放微博評論,回復網友的留言。 有人問:“生活好多苦啊,為什么人要活著受苦呢?” 蔡瀾回復說:“等糖吃呀。” 與其抱怨身人生艱難,不如想想苦盡之后的甜。 蔡瀾,不僅用達觀的心態快意人生,也用積極的思想治愈眾生。 竹久夢二在《出帆》中寫道:“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成為你所有的人生。” 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別把抱怨掛在嘴邊。 坎坷是生活的底色,有些人在抱怨中把生活過成了黑白色,而有些人若無其事,率真而活,生命因此而五光十色。 盡興而活,別在牢騷中蹉跎。 04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曾說:“人們用兩年學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過分的玩笑話傷人自尊,隨口的閑話招惹是非,抱怨的牢騷負載人生。 說話是本能,沉默是本事。 真正有本事的人,在說話之前,都會分清場合和對象,做到心中有尺,時刻把持著言語的尺度。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守住心,守住嘴,人生才能順遂。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田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