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柳的故鄉,不僅廣植柳樹,而且在聯苑中有不少對聯與柳有關,陽春三月,燕舞鶯飛,楊青柳綠,出游踏青,倘能品味一下與柳有關的對聯,則更添賞柳的情趣。 明代郭希賢少時聰穎過人。一日,他隨父踏青賞春,其父見紫燕在桃林中飛舞,即景吟出一上聯讓兒子對,上聯云: 【燕入桃花,猶如鐵剪裁紅錦】 【鶯穿柳葉,恰似金梭織翠絲】 郭希賢不假思索地續了下聯。吟聯如賞畫,妙趣橫生。 宋代文豪蘇東坡與黃庭堅常下棋取樂。一次,兩人在松樹下下棋,一陣風吹來,松枝搖曳,松果落入棋盤,蘇東坡得句道: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黃庭堅見一漁翁在柳邊垂釣,脫口吟出以上對聯。 上下聯信手拈來,平中出巧,自然貼切。 明代才子解縉年少時才學出眾,曾經有人以南京“金水河”出一上聯以試其才學,上聯云: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欄桿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解縉稍加思索對出下聯。下聯以四“玉”巧對上聯四“金”,實屬不易。 明代進士顧鼎臣幼時聰明伶俐,有一天其父出上聯囑對,上聯云: 【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 【云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 顧鼎臣思考片刻后即對出。其父聽后甚為高興。聯中的“柳線鶯梭”、“云箋雁字”為實寫,后面聯語皆為虛寫,虛虛實實,回味無窮。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自題廳堂聯: 【春風放膽來梳柳】 【夜雨瞞人去潤花】 “放膽”、“瞞人”是人才有的心理活動,卻分別被賦予“春風”、“夜雨”。“梳柳”、“潤花”也是人的動作。聯語巧用比擬手法,詞語得體,回味無窮。 清初文人王壽祚曾題金山草堂聯,聯云: 【半窗圖畫梅花月】 【一枕波濤楊柳風】 上聯側重視覺繪色,下聯憑借聽覺傳神,把“梅花月”、“楊柳風”描繪得惟妙惟肖。 春暖時節,有人面對棉絮般的柳花,即景吟出一上聯: 【楊柳花飛平地上,滾將春去】 【梧桐葉落半空中,撇下秋來】 但苦思不得下聯,一時成為難對的絕聯。后來,臺灣一位叫張滄州的先生續了下聯。所對下聯,與上聯對仗工整,天造地設,形象生動,堪稱妙對。 山東濟南大明湖沿岸植滿柳樹,每逢春天,翠柳拂水,春色滿堤,景色秀麗,是聞名遐邇的賞柳勝地。清代才子劉鳳誥撰聯贊之: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聯語恰到好處地概括了大明湖的湖光景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