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年齡,面對的問題不同,處世的哲學也不同。有智慧的人,知道在什么年齡該追求什么、放棄什么,有所取舍、收放自如。這,便是取舍的智慧。 20歲 不比 做好自己 二十歲,是生活壓力最小的年紀,也是心氣最浮躁的年紀。羨慕別人擁有的、盯著不切實際的,卻從不想想適合自己的。抱著這個心態,做任何事情都會淺嘗輒止,回過頭,才發現已經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 二十歲,不要去羨慕別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認準了方向,再苦再難都咬牙堅持下去。 別想太多,做了再說。腳踏實地、勤勉努力。因為,在這個年紀打下的堅實基礎,或許能成為未來路上驚喜的鋪墊。 30歲 不爭 管住脾氣 “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猶狂沒頭腦?!?/strong> 三十歲,少了三分少年輕狂,多了五分穩重成熟。 要學會“不爭”,要明白憤怒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加劇矛盾。當學會不再浪費時間爭論,安靜地沉淀自己,你要的,歲月都會回饋給你。 人生很長,不爭,反而會走得更快一些。心平氣和、寬容大度才是三十歲人生最好的處世方式。 40歲 不貪 知足常樂 “人生中的煩惱和恐懼 ,大多因為貪婪,你想得到的越多,就失去得越多?!?/strong> 覺得人生太苦,大抵是欲望太滿。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欲望,結果得不償失。欲望太多,太過貪婪,很容易迷失自己,錯失人生很多寶貴的東西。 人到四十,越走越多的是年齡,越走越少的是時間。這個時候,就要給人生做減法:減少欲望,學會知足。戒掉多余欲望,凡事不要逞強。 珍惜當下擁有的,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就是四十歲最簡單的幸福。 50歲 不求 一切隨緣 人過五十,要懂進退,知道適可而止。 人生,注定有太多可遇而不可求,太多的無可奈何。放下執念,接受不完美,才可能遇到更好的風景。凡事不強求,才能把握當下,才不會辜負已經擁有的。 半百之人,要學會順其自然,看淡得失。一切隨緣,才是最健康的心態。 60歲 不愁 笑對人生 六十歲的蘇軾被放逐海南儋州,在當時是最險惡偏遠的蠻荒之地。但他沒有抱怨,樂觀豁然。甚至寫信告訴兒子:“海南的生蠔太好吃了,你可千萬別告訴朝廷那些人,不然他們肯定都會來海南跟我搶的。” 由此可見,人過六十,最好的活法就是笑對人生。 前半生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憂愁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如笑著面對余生。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也不用為兒孫的未來憂慮。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笑對人生,是對前半生奔波勞累最好的回報;笑對人生,是六十歲以后最高級的智慧。 “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磨難?!?/strong> 人生看似漫長,其實不經意間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來不及遺憾,來不及感嘆,來不及追憶。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取舍;不同的歲月,不同的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過好每個年齡段的自己;不辜負歲月,也不辜負自己。 愿你能擁有取舍的智慧,在人生這場修行中交出滿意的答卷。 (圖文均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期編輯:李茜】 |
|
來自: 小橋流水1i79ra > 《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