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積散 三湯二散是五 去二物加二物 五積是指寒積、濕積、氣積、血積、痰積,以寒積為主。五積散首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書云:“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并宜服之”。 五積散主治五積之證。以寒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響到了氣、津、血的運行輸布。 寒積是本證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 1、若影響到氣,氣機運行不暢。在肺,則表現為咳嗽;在胃脘,則表現為胸脅滿悶;在肝經,則表現為脹滿疼痛。 2、若影響到津,氣機不暢,津液輸布失常而成濕。若濕邪困阻肌表,則為麻黃加術湯的表現。除了惡寒、身重等癥狀之外,還有全身酸痛的表現。(當五種因素同時存在時,疼痛可以作為病人的主證);若濕邪困阻脾胃,則表現為嘔、利、痞等癥狀,所以病人往往有惡心欲嘔、腹瀉。另外若濕聚成痰,則表現為咳嗽有痰,痰阻反過來也可導致氣機不暢。 3、若影響到了血分,導致血瘀之證,一方面,疼痛往往會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則會出現痛經。 總而言之,五積中以寒為中心,五種因素相互的影響,形成一個網狀的結構。 寒有內寒和外寒之分,但在臨床上有時候沒有截然的分開,外寒往往以內寒為基礎。如果一個人的陽氣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陽氣相對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內外合邪,此時最易犯病。里虛寒是基礎,外寒是誘因。 白芷 川芎 甘草 茯苓 當歸 肉桂 芍藥 半夏 各三兩 二陳湯基礎上發展兩個名方 藿香正氣散 五積散 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 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 【桂枝湯】桂枝肉桂、芍藥、甘草、生姜干姜 去大棗 【四物湯】當歸、芍藥、川芎 去地黃 【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排膿散】枳實、芍藥、桔梗 加白芷 麻黃 三湯二散去二物加二物 麻黃 白芷:散太陽、陽明之風。 干姜 肉桂:溫太陰、少陰之寒。 蒼術 厚樸:平胃燥濕 (平胃散)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化痰理氣 (二陳湯) 當歸 川芎 芍藥:活血化瘀 桔梗 枳殼:升降開合 【都梁丸】白芷 【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 五積散是一張綜合性的大復方,用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健胃,祛濕,除脹滿,消食積;參以二陳湯(法夏、陳皮、茯苓、甘草)祛濕化痰,專主內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各半湯去杏仁,姜、棗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頭身疼痛;加以四物去地黃,而合甘草干姜為治血中受寒之圣藥;并配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利胸膈,調氣除滿,以祛痰積氣積;內藏桂苓甘術湯以滌飲散邪;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取之從小便出,此雖內集十余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之大旨也。綜觀全方,結構嚴密,運用曲當,頗為廣泛。 本方雖為痰、寒、食、氣、血五積而設,但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治之。日人龍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悶、寒證、腰痛、坐骨神經痛、胃炎、帶下、月經不調(《中醫臨證處方入門》)。 據所見,在農村行醫者大都備有五積散,該方運用范圍廣泛,醫生樂用,群眾歡迎,為常用有效驗方。 劑量 |
|
來自: gongping2009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