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 胡琪 王瑩 消化道腫瘤中最常見的胃癌和大腸癌。 “消化道腫瘤如此高發,與咱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一病區主任薛小萌,為您帶來消化道腫瘤的那些事…… 胃癌究竟容易盯上誰? 惡性腫瘤的發生有很多因素,其中遺傳因素,家族史、年齡等是很關鍵的因素,40 歲以上的胃癌患者占胃癌總人數的 96% 以上,而男性患胃癌的幾率為女性的數倍。“這個也和男性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壓力有關,特別是飲食習慣,喜歡吃硬、腌制品及高鹽食物并有胃部不適癥狀者,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薛小萌說,另外吸煙等習慣也都是循證醫學研究與胃癌有明確的相關性。 大腸癌究竟喜歡找上誰? “大腸癌作為胃腸道腫瘤的大頭,它的危險因素也和我們剛才提到的,家族史、年齡、性別、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等有關。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息肉、進食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攝入都是高危人群。”薛小萌說,長期腸道炎癥的患者,特別是潰瘍性腸炎,炎癥反復刺激,會導致腸道黏膜增生造成息肉甚至癌變。 除了潰瘍結腸炎,還有更常見的就是結腸息肉。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腸道息肉,其中有一些是高危的息肉,比如家族性多發的息肉病,腺瘤性息肉,形態寬基的一些息肉,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薛小萌還講道,一般來說,大腸癌的高發年齡從45歲開始,但是腸息肉比腸癌早發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腸癌都是由腺瘤變化而來的,所以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轉變為腸癌時就將其摘除,能減少腸癌的發病幾率。 在臨床上患者最常見的表現是什么? 針對胃癌來說,薛小萌列舉了幾種臨床上常見癥狀: 1.上腹部不適及飽脹。常有一種腹部燒灼、嘈雜及飽脹感,飯后尤為明顯,并且隨著病情發展,癥狀日益加重。 2.食欲減退,早期胃癌往往是突然性的表現為食欲不振,和厭油膩。 3.惡心、噯氣、反酸及嘔吐。 4.上腹部隱痛。早期胃癌疼痛無定時,或表現為持續隱痛,且治療無效。 5.嘔血及黑便。即大便外觀雖正常,但化驗可發現其中有血細胞。 6.急劇消瘦及嚴重貧血。 “很多病人并不一定有這些癥狀,甚至沒有癥狀的進展期胃癌也有很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提倡早期篩查的目的。比如我見過僅僅有虛恭比較多的早期胃癌,也有僅僅以貧血為首發癥狀的早期胃癌,也有沒有任何癥狀的晚期胃癌。”薛小萌說。 這些表現還是非常隱匿的,出現哪些癥狀我們就需要去醫院診斷了呢? “嚴格來講,上述的6種癥狀是一個逐步進展的過程,開始時不適,然后食欲下降,然后是反酸噯氣嘔吐,再然后出現疼痛,一般來說黑便和消瘦貧血是比較進展期的癥狀。”薛小萌表示,結合上述的不適癥狀,如果年齡超過35歲或者40歲,服用一些保護胃黏膜的藥物無效,癥狀頻率加快等情況,或既往有胃潰瘍病史,近期上腹痛頻率加快、程度加重,都要及時去醫院做篩查。 上腹部飽脹感常為老年人進展期胃癌最早癥狀,有時伴有噯氣、返酸、嘔吐。若腫瘤位于賁門,可感到進食不通暢;若腫瘤位于幽門,出現梗阻時,病人可嘔吐出腐敗的隔夜食物。 腸癌最常見的表現? 大腸癌的早期表現也很隱匿,但是相對來說要更有提示性,畢竟雖然大腸和胃同為受情緒影響比較大的器官,但是表現的要比胃癌更典型一些。主要有以下四種(可以講病例) 1、大便習慣的改變; 2、大便性狀的改變:就是粘液便和便血,形狀變細或變扁。還有就是大便不成形。 3、排便困難; 4、腹痛不適; 習慣的改變為大便次數增多,直腸刺激征,排便不盡感等。 胃癌究竟容易盯上誰? “早期胃腸道腫瘤是可以通過內鏡粘膜下切除和剝離手術,就是我們常說的EMR和ESD手術,就像做了一個簡單的檢查,和沒有做手術一樣。而進展期、中晚期的胃腸道手術會切除全胃、全結腸,甚至聯合臟器切除,而且預后也不好。”薛小萌說。 腫瘤的早期發現僅靠癥狀遠遠不夠,一旦出現癥狀,就提示我們應該早做篩查,比如像早期胃癌, 患者僅有腹痛、腹脹、暖氣等非特異癥狀, 易誤診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不做篩查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對于早期癌癥的篩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手段,特別是對: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年齡〉40歲; 胃癌高發地區居民;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以上人群建議及早做篩查。 腸癌也是這樣的,對于有一級親屬大腸癌史;本人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者結腸息肉;有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如離婚、近親屬死亡等)、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史,都應該盡早的做篩查。 癌癥的篩查麻煩嗎?查什么、怎么查? 人們常說,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這個道理對腫瘤的防治是一樣的,人們必須要重視早期檢查。 “在檢查方法上,胃癌篩查主要包括血清學檢查和內鏡檢查兩方面。”薛小萌說。 (1)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檢測:作為針對無癥狀健康人群的胃癌篩查界限值,具有較好的篩查效果,可以篩查出是否屬于高危人群。 那么我們就先來抽血檢測一下胃蛋白酶原吧。拿到檢驗報告后,在等候醫生看診的時候請不要著急,對照下面的表格和臨床建議基本可以幫助您判斷“胃到底是怎么了?” (2)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檢測:研究表明,當血清G-17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存在胃癌發生風險。血清G-17聯合PG檢測可以提高對胃癌的診斷價值。 (3)HP感染檢測:HP感染是腸型胃癌(占胃癌絕大多數)發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胃癌的發生是HP感染、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因素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次于HP感染。因此,在胃癌的篩查流程中,HP感染的檢測成為必要的篩查方法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血檢查HP只能查出抗體是否陽性,也就是說,不能斷定是否現癥感染,臨床上常采用的檢測方式是碳13/14呼氣試驗;它簡單便捷、費用低廉,準確率高達99%,是目前的首選。 (4)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目前常用腫瘤標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但上述腫瘤標志物在進展期胃癌中的陽性率僅為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陽性率低于10%,因此對于早期胃癌的篩査價值有限,不建議作為胃癌篩查的方法。 電子胃鏡篩查:胃鏡+活檢是目前診斷和發現胃癌的金標準,無痛胃鏡和舒適內鏡檢查技術是有效的篩查方法。 大腸癌的的篩查主要是大便潛血試驗和結腸鏡的檢查。 薛小萌建議: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每年進行1次胃鏡檢查;消化道腫瘤中危人群,每2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消化道腫瘤低危人群,每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定期的進行大便潛血、胃腸鏡的檢查可以有效的降低胃腸道腫瘤帶給我們的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