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很重視養生,小編身邊就有不少姐妹經常服用補品。但是,由于她們都是“中醫小白”,在選擇補品時只會“隨大流”,結果往往就一個:虛不受補。 什么是“虛不受補”?就是不辨體質“瞎補”,在體質都沒搞清楚的情況下盲目跟風,能收到效果才怪。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不同的是: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為什么會生?。烤褪侨梭w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的盛衰——以偏糾偏,這正是中藥治病的原理,也是進補的目的所在。中藥靠偏性治病,因此,每一種中藥都對應一定的體質及證型——“一藥一性,百病百方”,通治百病的藥物/補品是不存在的。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就在于此,無論是治療還是進補,都必須辨證量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藥物的偏性,達到治療、滋補的目的。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體質不同,進補有別。所以,進補之前,一定要找有經驗的老中醫,先行確定自己是何種體質?那么,在這9種體質里,哪些體質最易“虛不受補”呢?為什么把氣虛質和陽虛質放到一起說呢?因為氣虛傷脾,陽虛傷腎,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都“失守”了,身體各種機能都會下降,整體代謝能力也會走低,只要進補就會不耐受。以脾為例:脾主運化,脾虛則無以運化補品補藥的精華,補品補藥就會滯留體內,中焦樞紐不通,上下左右氣機都會受阻,各種不適癥狀都會出現。所以,中醫開膏方前常先開“開路方”,就是為了改善脾胃功能,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條件。陰虛之人體內陰液虧少,陽氣相對偏多,所以體內有虛熱。通常人們所說的“補”指的是溫補,所用藥物基本是溫性補藥??上攵?,在身體本就有“虛火”的情況下,溫補好比給身體加柴,體內“虛火”就更旺,火性炎上,各種上火癥狀也就出現了。所以,陰虛質人群進補重在:補陰。(千萬不能溫補?。?/span>痰濕之人體內痰濕阻滯,如果不先清理痰濁,一味進補就會加重痰濁的郁滯,不僅不能達到進補效果,還會出現越補越不適的癥狀。所以,痰濕質人群進補重在:祛痰。(先“清”后“補”,很多人將痰濁清理干凈之后,身體立刻就松快了,這其實就已經達到了進補的目的。)瘀血日久、血中郁熱日深,此時進補有些患者就會出現出血的情況。如果是小血管出血,如牙齒、皮膚,尚無大礙;但如果是大血管出血,如腎臟、腦血管,出現尿血、腦出血等,后果就比較嚴重了。尤其老年人及患有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現問題。所以,血瘀質人群進補重在:化瘀。唯有祛除瘀血,疏通血管,改善血液濃、黏、凝的狀態,才能防止意外,達到良好的進補效果。為什么會氣郁呢?因為肝氣不舒。肝主調暢氣機,一旦肝失疏泄,就會肝郁氣滯。在體內蘊藏郁火的情況下進補就好比“火上澆油”,只要稍微用點兒補品就會“郁”火中燒。根據上文,從體質角度來說,導致“虛不受補”的原因其實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虛(氣虛、陽虛、陰虛),二是堵(痰濕、血瘀、氣郁)。所以,在進補之前,我們應當首先解決“虛”或“堵”的問題——虛則補,堵則通。這里,艾灸就起到“開路方”的作用,因為它通補兼施,只要配穴得當、灸量到位,就能讓身體自動補虛疏堵,徹底解決“虛”和“堵”的問題,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在現實生活中,因“堵”而致“虛不受補”的情況比較多,而且在“虛”的情況下進補,最后引發的結果也是“堵”。這種情況尤其需要艾灸,“堵”就好比交通堵塞,你是開奔馳,還是開夏利,沒有區別。進補也是如此,只要堵了,你吃什么也不好使,所以,一定要先行灸補疏通,而后再行進補。而且,與藥補、食補相比,灸補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優勢:1、先看藥補。上文說了,藥物有偏性,運用時講究適應范圍、副作用、禁忌癥,對適用人群有著嚴格篩選,一旦進補不當,極易犯虛實不分、陰陽不分、氣血亂調的錯誤,引發身體亂像。 舉例說明:人參、阿膠均屬性溫的補氣血藥物,如果壯實之人服用了,就會出現食欲減退、惡心、飽脹、便秘、頭暈、咽痛、牙齦出血等癥狀;又如,生地、麥冬、鱉甲均屬補陰藥/食物,如果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用了,就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 2、再看食補。食物必須經由脾胃消化吸收,而在虛不受補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都脾胃不調,補得再好,在脾胃這道關卡被攔截了,有什么用呢? 有很多人就因為過于依賴食補,結果損傷了脾胃之氣,出現了胃脘痞滿脹痛、噯氣泛腐、不思飲食等癥狀。 3、反觀灸補。一則,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癥,不挑適用人群;二則,不像食物那樣必須經由脾胃消化吸收;三則,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徹底解決“虛”和“堵”的問題。綜上所述,如果你總是虛不受補,建議你優先選擇灸補,或者在藥補食補之前,先行灸補調理體質,解決“虛”或“堵”的問題,而后再行藥補食補。治法:調脾補腎 取穴:調脾——脾俞、中脘、足三里、太白;補腎——腎俞、命門、太溪、涌泉。 2、陰虛質治法:補陰 取穴:曲泉、三陰交、復溜、太溪、涌泉。 3、痰濕質治法:祛痰 取穴:中脘、陰陵泉、承山、豐隆、解溪。 4、血瘀質治法:疏肝 取穴:四關(合谷+太沖)、四門(期門+章門)、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有體質,這是我們的“個體差異性”。要想避免“虛不受補”,進補之前的第一要事就是辨證體質,而后針對具體哪一種“虛”或“堵”的問題,配穴灸補。否則,就是在做“無用功”,白白浪費金錢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