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里說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實際上 父母打小孩 更多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而這些打罵 給孩子長久的心理傷害 影響最終人格的形成 近期,熱播劇《小舍得》中兩個家庭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產生“順其自然”與“愛拼才會贏”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劇中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成為其他家長眼里“別人家的孩子”,逼迫其超負荷學習,孩子成績不如意時,將自身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長此以往,這種對孩子心理的“鞭打”會引發心理問題。那么,家長情緒上頭時,怎么辦?????? 一起來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緒的家長吧! 許多家長在懲罰孩子時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此刻自己內心發生了什么,只覺得“嗡”的一聲,自己的大腦就被一種叫“情緒”的東西完全占據了。 換言之,這種父母有一個“沒有理智的身體”,他們常說的話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為自己的情緒開脫,這無疑會換來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憤怒,使親子沖突進一步升級。 小建議: 家長可以仔細回憶和記錄自己情緒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關,并思考為何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緒,做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我整理后,情緒或許會更通透和可控。家庭爭吵中,雙方的爭論時常會偏離原本的話題,泛化到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對對方的人身攻擊。爭論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而是要爭個輸贏。 一個男孩曾說:“其實許多時候我和父母的爭吵早就偏題了,我也知道根本沒必要繼續爭下去,但每當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勢,我會覺得即使我理虧,氣勢上也不能輸。”而男孩的父母也覺得不管客觀事實如何,就是必須讓孩子聽自己的。 當發現和孩子的沖突開始偏離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經情緒上腦時,可以先叫個暫停,等過一段時間,雙方稍微平靜時再回到原來的話題,就事論事地討論。容易發生體罰的家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考和做事走極端,覺得某件事只能有一個看法,只可以有一種處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網課開小差,有的家長馬上會自動把孩子的行為和“沒有意志力”“自甘墮落”等極端的、對孩子定性的評價聯系起來。而在這種災難化和極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長內心的焦慮可能會提升好幾個等級。 想要發作時,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樣,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讀孩子的行為呢?”不少父母見到孩子學習不用心,便本能地大發雷霆。但細細幫助他們去分析憤怒背后隱藏的真正情緒時,卻發現真正讓他們抓狂的是焦慮和恐懼。 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現在才意識到每次看到我兒子不用心時,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學習,將來就會過很慘的生活,被人欺負。”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慮時,都會本能地用攻擊他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當你再次因為孩子發怒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氣嗎?還是我的憤怒背后藏著其他東西?”家人之間有沖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沖突發生后,家人都不愿意找機會重新討論之前發生的事情,不愿去修復這個沖突,不愿從沖突中成長。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員會認為是對方的錯,認為對方必須先改變,結果最后可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有的家庭則習慣性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刻意不去談論那些還沒解決的沖突,結果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總會在一些刺激點跳出來作怪。 如果可以,請在發生沖突后,找個大家都比較放松的時間主動開啟一場開放的對話,讓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說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評價。請注意,主動伸出橄欖枝,并不意味著您就是“肇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