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從總體結構上看,共分三個部分: 1、資產; 2、負債; 3、所有者權益(即凈資產)。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解決的是企業的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資產,解決的是企業的錢都往哪里放的問題。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如何分類、歸納、分析、研究,對投資者而言有何妙用,我都曾寫專文介紹。 今天重點講講資產部分。 你隨便找到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打開一看,嚯,大大小小賬戶幾十項,眼花繚亂。 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就被這眼花繚亂嚇跑了。 看起來很復雜,實際上很簡單。 股東出了資(凈資產),企業融了資(負債),這些錢都會怎么用? 你要是企業管理者,你也會這樣干: 先拿去搞經營,多余的錢也不能閑著,可以拿去投資。 所以,從總體上,企業的資產,就放在兩個領域:經營領域和投資領域。 放在經營領域里的錢,我們就叫“經營性資產”;放在投資領域里的錢,我們就叫“投資性資產”。 即: 總資產=經營性資產+投資性資產 是不是跟資產負債中的“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的分類有所不同呢? 不要大驚小怪,項目還是那些項目,只是分類的標準不同而已。 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是依據資產兌換成現金的難易程度進行的劃分,經營性資產與投資性資產是依據資產的經營性質進行的劃分。 把企業的資產按經營性質進行區分,是為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企業。 那么,具體怎么區分經營性資產與投資性資產呢? 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小竅門:投資性資產在賬戶名稱上,經常會帶上個“投資”或“金融”之類的字眼,相對好區分和辨別,所以在進行資產劃分時,我們可先找出資產賬戶中的投資項目,剩下的,基本上就可以歸類于經營性資產了。 這里不再作具體的科目闡釋,不懂的賬戶名詞建議去找百度。 這里只給方法和路徑——企業資產中屬于投資性資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賬戶: 1、交易性金融資產; 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3、衍生金融資產; 4、持有待售金融資產; 5、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6、債權投資;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8、其他債權投資; 9、持有至到期投資; 10、長期股權投資; 11、其他權益工具投資; 12、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 剛才說了,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按照兌換成現金的難易程度,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在具體列支時,從易到難,逐一拉項——所以,我上邊列支投資性資產時,基本上就遵循著會計慣例,按它們在具體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的順序排列。 看起來12個項目,數量不小,實際上最重要的,通常是1、7、9、10四個大項,即: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 經營性資產主要包括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預付款項、投資性房地產、在建工程等。 項目繁多,且不止于上述列出的賬戶項目。 如上文所述,理論上講,總資產中去掉投資性資產,剩下的都可以歸屬于經營性資產。 這里特別說明四點: 1、貨幣資金,既可用于經營,又可用于投資,把它放在經營性資產,或者放在投資性資產,都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它的體量通常又比較大,放到哪一塊都會影響甚重,所以可以單獨列支; 2、其他流動資產,通常包含著銀行理財項目,本質上講,銀行理財也是一種對外投資,但它的根本目的,還是盤活賬上現金,提高現金使用效率,投出后再急用現金時,可馬上兌現,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和貨幣資金加在一塊,當成“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看待; 3、投資性房地產的歸屬,經常引發爭議。實踐中,投資性房地產通常附屬于主營業務,所以習慣上會把它列為企業非主營業務范圍內的經營性資產,而不是把它當成投資性資產。當然,如果有朋友梗著脖子說,我就是要把它當成投資性資產,那也未嘗不可。對一般的生產經營企業來說,這個項目通常都不會太大。如果太大的話,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好還是遵從傳統歸類習慣; 4、預付款項,在合并報表中,代表著整個企業集團在生產經營時,對上下游渠道預先支付的款項,因而屬于經營性資產;在母公司報表中,它既包含著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預付款,又包含著對子公司外的上下游渠道的預付款,其中對子公司的預付款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資源性支持,具有投資的性質,所以對子公司支持的這一部分,應該列入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資”。 這一點,理解起來,稍微有一點困難,不要急,先放在這,我們過會在講控制性投資時再聊。 企業成立的目的,當然主要是為了生產經營,正常情況下,經營性資產在總資產中占有主要位置。 但是有些企業,投資做得很好,投著投著,投資性資產就占據了總資產的主要位置。 就像騰騰爸,以前主要靠工資吃飯,省下的余錢才用來投資,但投著投著,股市帶給我的流動性收入(主要指股息)就遠遠超過了工資。 以前我的資產,主要是工作,現在除了工作,還有股票。 因此,通過分析投資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我們可以從中推測和判斷出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狀況。 根據資產結構的不同,我們也可以把企業劃分為經營型企業、投資型企業和經營投資并重型企業。 以格力電器為例—— 2019年格力電器投資性資產總計160.66億,對2829.72億的總資產占比,僅5.32%。 總資產中,去掉投資性資產,剩下的就是經營性資產——按這個基本原則推算,格力的經營性資產對總資產占比高近95%。 哪怕是在經營性資產中,去除掉1200余億的貨幣資金,經營性資產對總資產的占比也高達50%以上,遠遠高于投資性資產5.32%的占比。 所以,不論用哪種算法,我們都可以確定,格力電器是一家專注于生產經營的經營型企業。 用同樣的道理、邏輯和標尺測算美的集團,我們可以發現—— 美的集團也是一家以生產經營為主導的經營型企業。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了雅戈爾—— 大家看,2019年的總資產中,雅戈爾的投資性資產占比高達42%。 而資產負債表中還有110余億的貨幣資金,把這塊去掉的話,經營性資產對總資產的占比跟投資性資產的占比,大體相當。 也就是說,在資產布置上,雅戈爾基本上屬于投資與經營并重型企業了。 順手,我還統計了保利地產2018、2019年的投資性資產—— 嗯,保利地產投資性資產對總資產占比大約處在5%、6%上下,也是典型的經營型企業。 大家看,通過區分和歸納投資性資產與經營性資產,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戰略,是不是有很清晰的展示? 當然,區分資產類別、結構的作用不僅僅于此,對它的意義和作用,過一會我們還會再專門歸納分析。 下面,再給大家講講“控制性資產”。 前幾周的科普文章中,我們幾次三番地提到了,上市企業通常都是集團化經營和管理,母公司之下再設立控股、合伙、聯營、參股等子公司。 這樣整個上市企業就會有母公司和子公司之別,體現在報表上,就會有合并報表和母公司報表之分。 母公司為什么會對下邊的子公司有或多或少的管理和控制權限呢? 當然是因為投資啊。 我投資于你,你那里有我的股份,我當然得享受你那里的部分或全部權益。 所以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資產,我們就稱之為“控制性資產”。 母公司會通過哪些渠道對子公司進行投資呢? 第一,直接進行股權投資。 這點好理解吧? 對應的,就是“長期股權投資”賬戶。 母公司對下有長期股權投資,子公司對外也可能有長期股權投資,所以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比合并報表中長期股權投資多出的部分,就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股權投資。 第二,通過給子公司撥錢支持。 母公司給子公司撥錢使用,這塊賬記在哪里呢? 通常記在母公司的“其他應收款”里。 同理,子公司也可能往集團外的公司撥錢使用,所以母公司其他應收款比合并報表其他應收款多出的部分,就是母公司通過“其他應收款”賬戶給子公司提供的資源性支持。 這部分資產,本質上也是投資資產。 第三,在經營活動中,給予子公司支持。 這個好理解,母公司大買子公司的產品,這就是支持。 但買產品這種支持,還叫不上真正的投資性支持。 那怎么才叫投資性支持呢? 買你的產品,多給你一筆預付款——本來買你2件產品的,結果先付給你10件產品的款項,多預付給你的8件產品款項,不就是對你的支持嗎? 所以,母公司的預付款項比合并報表預付款項多的部分,也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性資產。 第四,其他流動資產。 “其他流動資產”的概念,我在上周的財報科普文章中介紹過了。 這里不再多嘴。 母公司其他流動資產比合并報表中其他流動資產多的部分,也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性資產。 第五,其他非流動資產。 這個項目通常比較小,但包含的具體內容比較雜亂。 屬于非流動資產,但在非流動資產項目上沒有列支的內容,都可以往這里裝。 比如預付采購款、預付工程款、預付土地款、特別許可儲備物資,甚至凍結的存款、凍結的物資、訴訟涉及的財產等等,這些亂七八糟、一時找不到頭、沒地方裝的東西,最后都可扔進“其他非流動資產”這個筐里。 母公司同樣可以通過這個賬戶,對子公司進行投資性資產配置。 因此,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性資產,主要體現在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應收款、預付款項、其他流動資產、其他非流動資產。 根據兌現的難易程度,這五項資產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出場順序依次為: 1、預付款項; 2、其他應收款項; 3、其他流動資產; 4、長期股權投資; 5、其他非流動資產。 當然,都是對應賬戶中,母公司對合并報表多余的部分,才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資”。 我們還是以格力電器為例,看看控制性投資的計算方法及其意義—— 大家看,格力電器母公司預付款項167.55億,合并報表23.96億,也就是說格力電器通過預付款項這個賬戶(或者說渠道),給子公司共約提供了143.59億的資金支持(167.55-23.96)。 其他應收款上,母公司27.57億,合并報表1.59億,說明母公司通過此賬戶給子公司大約提供了25.98億的資金支持。 其他流動資產中,母公司111.41億,合并報表中230.91億,越合并越大,說明母公司在這個渠道中,沒有給子公司提供支持,故,我在統計表格中注明為“不適用”,下同。 長期股權投資上,母公司202.24億,合并報表70.64億,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約為131.60億。 其他非流動資產,母公司小于合并報表,同其他流動資產分析。 五項合計,格力電器母公司對子公司投入的控制性資產共計301.17億。 辛辛苦苦算這筆賬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看一下格力電器母公司與合并報表的總資產對比—— 格力電器2019年合并報表總資產2829.72億,母公司總資產2344.69億,越合并越大,合并報表相比母公司總資產擴張了486.03億。 也就是說,格力電器通過對子公司投資301.17億的控制性投資,讓整個集團的總資產擴張了486.03億。 擴張的資產是控制性資產的1.6倍(486.03/301.17)。 這個擴張的效應大不大呢? 現在還不好說——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我們再來看看美的集團的控制性資產及其資產擴張效應—— 如圖表所示,2019年美的集團母公司對子公司總共投入了654.72億的控制性資產。 然后—— 整個美的集團的資產擴張了1285.71億。 擴張的資產約為控制性資產的2倍(1285.71/654.72)。 這樣一對比,顯然,美的控制性資產的擴張效應要略高于格力。 母公司的控制性資產,為什么會給整個集團帶來總資產的擴張效應呢? 這個問題,你要是看教科書,可能半天也看不懂,我給你講講,會秒懂! 舉個例子:母公司拿出一筆錢,安排一名負責人,去籌建一家子公司。 這筆錢,就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股東出資。 這名負責人拿到母公司的股東出資后,再去社會上找幾個新的合伙人,讓這幾位新的合伙人作為參股股東,也出一部分資(少數股東權益)。 子公司成立起來了。 合并報表后,總資產中多了子公司中的“少數股東權益”,是不是總量就變大了? 這還沒有完——子公司成立后,運營資金還不夠,但可以以子公司獨立法人的身份,到金融機構去貸一筆款(金融性負債);經營運轉起來后,可以自然占用上下游企業的款項,甚至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拖欠下農民工工資(經營性負債);最后又賺了錢,增加了企業利潤,不分紅或少分紅,繼續進行生產再投入(未分配利潤)。 這樣一番動作之后,子公司的資產總值當然會越滾越大。 和母公司并表后,自然就越并越大,實現了資產擴張。 也就是說,能決定母公司控制性資產擴張效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子公司其他股東出資(少數股東權益); 2、子公司對外融資能力(金融性負債); 3、子公司內生性負債能力(經營性負債); 4、子公司盈利能力(未分配利潤)。 所謂的擴張效應好,實際上就是指母公司所投資的子公司的上述四項能力是否足夠出色。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母公司控制性資產的擴張效應,來間接分析、判斷集團內子公司的經營運轉狀況。 明白了這些,你說計算和分析上市公司母公司控制性資產重不重要,有沒有意義? 上邊舉例時,我提到了雅戈爾和保利地產。 這里,把這兩家企業的控制性資產和資產擴張數據,一塊統計出來,給大家看看。 朋友們可按照我上邊講到的分析方法、思路,自己分析、點評、對比一下。 這是雅戈爾的相關數據—— 這是保利地產的相關數據—— 不要害怕圖表,更不要害怕數據。 我們只要熟悉了相互間的邏輯關系,這些圖表和數據,就非常有味道。 就像老婆看起來并不太美,但知冷知熱知心知肺,一樣可以成為我們最佳的人生伴侶。 想在股市里投好資,不研究好企業哪行? 想研究好企業,不下點苦功夫哪行? 記住我的話:走出舒適區,做相對困難一點的事,這才是持續成功之道。 寫了這么長時間,終于給大家分清了什么是投資性資產、什么是經營性資產,什么是控制性資產,也順帶著講清了這些資產劃分的基本意義在哪里。 但是——我上邊也重點提到了——這些資產的劃分與計算,意義顯然不僅限于上邊提到的那些。 那么還有哪些意義,或者說作用呢? 第一,區分出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可以讓我們加深對企業利潤表的理解。 如果企業是經營型企業,那么企業的利潤來源一定是主業經營帶來的利潤。 而投資帶來的利潤,則會占比極低,或者干脆沒有。 在企業的利潤表中,我們把主營業務帶來的利潤稱之為“核心利潤”,把投資業務帶來的利潤稱之為“投資利潤”,或者叫“投資收益”。 核心利潤的計算公式為: 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 大家看,這些項目,都是與企業的主營業務直接相關的。 所以這個公式計算出的利潤,我們就稱為“核心利潤”。 以格力電器為例—— (格力電器2019年合并利潤表截圖) 2019年格力電器的核心利潤約為: 核心利潤格力2019=營業收入1981.53億-營業成本1434.99億-稅金及附加15.43億-銷售費用183.10億-管理費用37.96億-研發費用58.91億-財務費用-24.27億=275.41億。 而這一年,格力電器的營業利潤才296.05億。 核心利潤占據營業利潤93%。 所以格力電器的主要利潤貢獻,就是經營性資產的主業經營。 我們再來看看雅戈爾—— (雅戈爾2019年合并利潤表截圖) 2019年雅戈爾的核心利潤約為14.43億,僅占當年營業利潤45.32億的31.84%。 而雅戈爾當年的“投資收益”就高達28.13億,對營業利潤占比高達62.07%。 投資性資產對雅戈爾利潤結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區分經營性資產與投資性資產,也會對我們下一步的現金流分析產生決定性影響。 以前我們考察企業利潤的真實質量時,常常用“凈現比”這個數據來進行分析。 現在知道企業的利潤,可能是由經營性資產帶來的,也可能是由投資性資產帶來的,所以再用凈現比來考察企業利潤質量,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偏差。 以雅戈爾為例,按照傳統的凈現比公式(凈現比=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凈利潤),會發現它的凈現比只有0.7倍(經營性現金流凈額27.64億/凈利潤39.72億)。 懂得凈現比這個概念意義的朋友知道,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數據——看到這個數據后,馬上會認為雅戈爾的凈利潤中,現金含量很低,從而判定雅戈爾利潤質量不好。 但是知道投資性資產對雅戈爾利潤的影響后,我們知道雅戈爾的大部分利潤,是靠投資資產取得的。 所以面對這樣的企業時,我們必須把凈現比,細分為核心利潤獲現率和投資利潤獲現率兩個部分來考察。 即用核心利潤獲現率來考察經營利潤的現金含量,用投資利潤獲現率來考察投資利潤的現金含量。 核心利潤獲現率=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核心利潤 投資利潤獲現率=投資收益取得的現金/投資收益 按照這個公式,我們很好計算雅戈爾的核心利潤獲現率: 核心利潤獲現率雅戈爾2019=經營性現金流凈額27.64億/核心利潤14.43=1.92。 這個數據,是不是馬上改變了上邊傳統凈現比算法給我們描畫的印象? 雅戈爾的核心利潤獲現率表明,雅戈爾生產經營性業務帶來的利潤,質量非常高。 那么投資利潤獲現率又該如何計算呢? 我們在雅戈爾的利潤表中,可以找到2019年雅戈爾的投資收益約為28.13億。 然后打開雅戈爾的現金流量表—— (雅戈爾現金流量表截圖) 我們可以在“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欄目下,找到“取得投資收益收到的現金”賬戶。 這個賬戶里的數據,就是雅戈爾2019年投資收益取得的現金。 據此: 投資收益獲現率雅戈爾2019=投資收益取得的現金12.39億/投資收益28.13億=0.44倍。 也就是說,雅戈爾2019年取得的28.13億投資收益中,約有44%是收到了真金白銀的現金。 剩下的56%呢? 就像騰騰爸,今年以來在股市中的投資,浮盈(投資收益)約為30%(昨天盤中最高數)——說起來賺了30%,實際上沒有賣出一股,所以得到的全是賬面數據;我得到的真金白銀,只是今年股票的現金分紅,只占總資產的3%-5%而已。 第三,企業資產結構的劃分,對我們的投資決策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營型企業,企業股票的價格只與企業的經營有決定性的關系。 而投資型企業或投資與經營并重型企業,企業股票的價格與資本市場的表現更密切。 因為這類企業往往具有大量的股權投資,資本市場表現好時,企業的投資資產價格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從而推升企業的價值。 反之,資本市場表現不好時,企業的投資資產價格也會跟著下跌,從而往另一個方向壓低企業的價值。 了解了這些特性,我們就知道對不同資產結構的上市企業,股票的投資方法也是不同的。 講完這些,再看今天文章的題目——資產和資產是不一樣的——是不是就別有一番滋味了? 歐耶——不知不覺,居然又聊了這么多,好累! 我去休息了,你再多看兩遍哈——讀書百遍,其意自現。 多看多思多想多問哦。 窮書生,弱弱地念叨一句:隨便看,但看完別忘了點贊、點在看,還有…… 打賞…… 嘿嘿,你不會笑話我吧? 全文完。 作者簡介: 我是騰騰爸,暢銷書《投資大白話》與《生活中的投資學》作者。 擅長用最簡單直白的語言,闡述最深刻復雜的道理。 擅長做市場判斷、估值判斷和企業分析。 擅長撒潑、打滾、灌水、吹牛、聊天——喜歡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資中的大事。 并且喜歡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操作,讓時間和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投資成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