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聽過一些語文常態課,發現教學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教師的提問出了問題。原因一:教師的提問模糊不清或是問題過大,學生無從下手;原因二:教師提的問題的答案是書上現成的,學生沒有思考就直接從書上找出來了,啟發不了學生的思維;原因三:教師提問過于瑣碎,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課堂氣氛沉悶。針對以上問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淺見。 一、鉆研教材,精心設計 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個性不同,教師提問時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不應只把課堂提問看成單純的回答問題,而應將它與發掘學生潛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要通讀教材,聯系學生的實際,制訂出可行的教學目標,然后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同時,問題要少而精,需要問則問,能不問則不問,減少無效提問,即明確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 二、選擇時機,激發興趣 課堂提問教師要善于發現時機,抓住時機,最好在以下情況下進行。 1.在學生有一定想法、有疑問而無法提出問題時,教師要提問引導,這樣學生才會變得積極主動。 2.在學習到重點、難點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相機提問,引導學生理解。如有位教師教學《翠鳥》時,提問:“'玲瓏’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物體精巧細致,一個指靈活敏捷。本課中的'小巧玲瓏’是什么意思?這里應當怎么講?”教師這么一啟發,學生通過閱讀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理解為主,記憶為輔 課堂提問重在開發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根據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并能根據對問題的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識,提高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對于記憶性問題,不是不提問,而應放在次要位置,如用在復習生字、課文背誦等方面。 四、設計分層次,樹立信心 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有層次地進行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優等生”能理解得深一些,讓“學困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否則,問題太難了會讓“學困生”茫然不解,失去學習的信心;問題簡單了“優等生”又會認為無意義,起不到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五、拓展思維,加強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學習《坐井觀天》后,一位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后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學生可以想象多種結果,認為沒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執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還是那樣大;認為跳出井口的,青蛙會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會相信你的話!”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大大拓寬了。 六、評價個別化,注重鼓勵性 教學中,教師要把每一次的課堂提問變成對學生能力的認可和鼓勵,營造出學生敢于被提問、樂于被提問的課堂氛圍,即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給予充分肯定,又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同時,對不同學生教師要給予不同的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績;評語要豐富多彩,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提升,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總之,課堂提問要有藝術性,克服低效或無效的提問,讓有效提問為自己的教學錦上添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