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遠在海外的鄧稼先聽到祖國急需科技人才建設,毅然放棄了美國給予的優越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中國貢獻自己的一番心力,最終研發出了氫彈,“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上,文化知識和科技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或許在以前那個充滿戰火的時代,武力和金錢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是比較看重軟實力的,重視科技知識的作用。在國際上也有許許多多的科技知識型人才輩出,而通用于世界衡量頂尖級人才的標準毋庸置疑是世界級的諾貝爾獎。 這個從1895年開始設立的獎項見證了無數科學家、物理家、化學家的崛起。諾貝爾獎一年頒發一次,每次都有五個獎項,但是在這個獎項設立以來,頒發給中國人的獎項卻屈指可數。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嚴苛至極,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因為種種原因與獎項擦肩而過,令人遺憾不已。王淦昌是90歲的兩彈元勛,因散步被自行車撞倒離世,兇手至今在逃。 王淦昌出生于江蘇,先前只是在上海的一家職業學院學習汽車維修技術。但是好學的王淦昌,沒有放棄自己的大學夢,他自主學習,最后在1925年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學校期間,他專心科研,更是在大學畢業的時候,發布了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的論文。他得到了去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的機會,而擔任他老師的正是邁特內,他是英國杰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王淦昌經常與老師,同學一起在實驗室工作。在一次實驗中,有人提出了兩種粒子在對機時會產生較強的輻射。王淦昌卻覺得這個結論有問題,不過人微言輕,他的意見并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而此時的查德維克卻留意了起來,他按照王淦昌的方法,在其中發現了中子這種新型粒子,憑其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邁特內后悔莫及,只能與王淦昌道歉。雖然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然而王淦昌卻并沒有絲毫的氣餒,依然努力學習,最終獲得了博士學位。1934年,王淦昌回國,在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大學先后擔任了物理系教授,在任教期間王淦昌培養了許多物理型人才,其中就有第一位中國籍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 他進入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1955年時又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往蘇聯進行物理研究,在從蘇聯回國以后,王淦昌秘密的參加到了研制原子彈的工作當中,并成功幫助中國制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王淦昌在工作期間十分關心我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事業。為了解決中國國內技術發展不先進的問題,他還催生了我國首個戰略性發展計劃——863計劃。王淦昌的一生,是奉獻自己為我國做貢獻的一生。他說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為了自己的祖國,他放棄了在國外的種種榮譽,回到中國,隱姓埋名進行著對原子彈的各項研究。 就像《我和我的祖國》里面描寫的那樣,他放棄了自己的姓名,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只想讓國家變得更強大。王淦昌即使到了90歲,仍然熱愛自己的事業,但是一場意外卻讓他永遠的倒下了。在平常的一天,王淦昌獨自在家門外遛彎時,被一輛自行車撞倒,而車主卻撞人逃逸,幸得路人救助,才被送到了醫院。經檢查之后王淦昌因為腿部骨折需要臥床靜休三個月。 骨折對于年輕人來說還不算什么,但是王淦昌已經九十多歲了,這無疑是一道巨大的坎,而王淦昌也因此身體健康情況急轉直下。11月91歲王淦昌不幸去世,而撞倒王淦昌的那位自行車車主仍未找到。有許多人覺得,如果不是那一撞王淦昌教授或許還可以活得更久。但是世事難料,斯人已逝,人們能做的只有永遠的記住王淦昌教授的無私貢獻。 在我國發展初期,有許多像王淦昌教授那樣無私奉獻的人。沒有他們就沒有這個強大的國家。要做的就是要向他們學習,用知識來豐富自己,做一個對國家有奉獻的人。 參考資料: 《病起書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