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影
晚年情戀
一一作家陳志超印象記文/施國標 陳志超又出書了,這是他的第二部取名為《橫沙鄉韻》的書。 與其說“橫沙鄉韻”,還不如說是“橫沙情韻”,因為他的確在橫沙這片土地上傾注了一片鄉情的。他眷戀著這片沙土。 一個清瘦,又精力充沛的人 以前,我讀到過陳志超老師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后來又有機會見到了陳老師本人。那天,陳老師隨惠南文學社的文友來到南匯嘴采風,途中在書院集中交流。在會場里,他沒有停息,當起了一名“記者”,手提照相記,不停地尋找著最佳的角度,樂此不疲。此年,他肯定七十有余了,一個清瘦的身軀在被文學的力量所驅動后,在他身上所閃耀出的霞光似乎有著特殊的美。他就這么做著。 從作者簡介中得知,陳老師在崗時,一直做著政工工作,我曉得這是件“苦差使”,但他不厭清苦,始終在付出著,且堅持到現在。 該享受的時候,他沒有享受,他依舊在用文字鑄就著自己,讓這朿晚霞塑造得更美一些。有一次,我接到陳老師的一個電話,他說家鄉有一幫人要到惠南來看看,看浦東的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庭院建設。我向他推薦了我家鄉的幾個美麗鄉村示范村,他很感興趣。可惜那次我由于忙于其他事務,沒有引入到我的家鄉來。但從這件事上,讓我看到了陳老師內在的一顆火熱之心。一位己經退休了的老人,還在為家鄉做著事,這種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精明,又不愿放棄筆的人 我不知道陳志超老師己經發表了多少文字。但這與發表不發表多少文字與他傾情于文字沒有多大關系,就我看到的這二部《橫沙鄉韻》的書已經是不容易了。 踩踏沙土,情系鄉愁,陳老師把對家鄉的那份情,傾注文字成了他的唯一。他寫了,他要化去多少個日日夜夜,也許在白天,也許在夜里,或許在深夜,他那清瘦身影總是陪伴在書桌傍。他聽著海風的呼嘯,他沉醉于大海波濤的翻滾聲里,流淌著自己的文字。昨天,并非是過往的夢,他有他清楚的記憶;今天,家鄉的變化,不能讓它變成隨便的過往,他就用筆把記錄了它,留給后代,留下了時光的軌跡。我翻著他的《橫沙鄉韻》續集,足有十萬余文字,近五十余篇文章,分有:歷史鉤沉、文化薈萃、如畫村貌、旅途勝覽、往事悠悠、橫沙方言、橫沙風俗等七個篇章。你瞧,一個老人,應當是休息的時候,他沒有休息;一個老人,沒有誰給他壓任務,但他自加壓力,鋪紙書寫。出書,既費精力又費錢,大多文學愛好者,除了每月拿一點養老金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了。一本書要花去以萬余元計的錢,有的甚至更多。但文學愛好者們仍然堅持著自己出書的渴望,一本、二本、或者更多。在他們的眼里精神財富比物質財富更為重要。于是他們努力了。這便是文學魅力的所在。 一個細心,又善于去挖掘鄉愁的人 《橫沙鄉韻》,純然是在記錄鄉土的東西,這與我的偏愛有點差不多。鄉土之情是不離不棄的,它是對過往事情的眷戀。鄉愁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學倡導于挖掘的。鄉愁的東西是取之不盡的,也是需要細心去挖掘的,有的時候還需要去佐證,有的時候還需要重新去采訪。這就是“鄉愁人”的情結。 《老洋臺》,記錄的是一座航標塔,這種人文在橫沙島是很有特色的。作者說:“在我年幼的時候,公公對我說,在橫沙東南部的地方有座“老洋臺”,造得很高、很高,是航海人的指南針,看到了它,就知道橫沙到了?!崩涎笈_是時光的紀錄,選擇獨到讓人有看下去的信心。如此而言:挖掘恐怕是要有眼光的。 《圓陀角》,又是一個獨特視角,也是橫沙獨有的,它是一處地貌風景,由江沙沖積而成的陸地,似牛角楔入長江,有黃海、東海三水交匯而成,形狀如“圓陀”而得名。如此自然風景,既是橫沙地域的特色,更是橫沙深厚的人文底蘊,有了它,橫沙就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意境了,由此也更能切入讀者的眼球。當然橫沙人是聰明的,他們借物造景,有了入海紀念碑,有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石雕臣像。這《圓陀角》也就成了橫沙人一處游覽的勝景,成了橫沙人的驕傲! 我想這便是陳志超的晚年情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