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作者介紹|陳雪如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咨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系、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深耕于青少年輔導十余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專業證照:咨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親愛的,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我們多半憑著自己以前被對待的經驗來教導孩子。有些人立志不讓孩子受到自己童年時不堪回首的對待,努力學習新的教養方式,但到頭來還是從自己身上,看到過往父母的影子,因此感到無力和挫折。 其實,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系,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從彼此的互動相處上,回憶起過往父母如何養育自己的歷程。 但是在上個世代以打罵掛帥、批評多于稱贊的教養風格下,許多孩子都長成受傷的大人,這些大人雖然很努力用自己所知道的方式去愛孩子,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讓親子關系變得傷痕累累。 關系是傷也是藥。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系會讓我們受傷,但也因為這份關系讓我們有了療愈的可能。 當父母真的這么難嗎?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似乎不這么認為。擅長客體關系理論的他,基于自己對母親與嬰兒關系的長年研究,提出了“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這個概念。 溫尼考特認為,母親是環境的一部分,身為孩子的照顧者,重要的是能提供促進發展的環境。父母無法總是犧牲自己的需求,以滿足孩子的期待。 事實上,父母讓孩子失望是必然的,這是孩子學習的一個絕佳機會,因為在社會上的正常互動,不會有人百分之百滿足我們的期待。 因此,比起當個“完美”的父母,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夠好”的父母。沒有父母可以當圣人,想要不傷害親子關系,過度討好、溺愛孩子,只會妨礙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先能原諒與肯定自己,才有能力原諒并肯定孩子 我認為,成為父母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那就是原諒與肯定。原諒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我們也曾經犯錯,傷害了孩子的心。同時也肯定自己,為了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為了成為更好的父母,一直很努力擺脫過往父母帶給自己的桎梏。 我希望《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能幫助那些自認為不懂孩子的父母,讓他們真正了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跟孩子建立“關系”卻不過度溺愛,同時也透過與孩子的互動,照見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自己和解。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在于網絡世代的親子關系。現代社會因為科技發展,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雖然親子之間本就存有跨世代溝通的問題,但網絡的出現,讓世代間的隔閡更加明顯。此外,智能型手機的普及,也大大影響青少年運用時間的方式。 研究世代差異超過二十五年的特溫格教授(Jean M. Twenge),她在《i世代報告》一書中指出,現代青少年變得較少出現叛逆期,對于差異更加包容,卻也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例如憂郁、失眠、自殺、社交恐懼、性別與性向認同等等。 這是因為,現代青少年在生理方面雖然被家長保護得很好,心理方面卻相當脆弱,且延遲長大,明明是大學生卻表現得像嬰幼兒一樣,甚至需要帶睡覺放在身邊的玩偶來教室上課,才足以慰藉自己、獲得安全感。 我長期在學校擔任輔導工作,近身觀察網絡對世代間造成的影響,希望藉由大量與青少年晤談的實務經驗,做為孩子與家長間跨世代的溝通橋梁。 讓青少年在最彷徨不安的時期,有值得信賴、依靠的家長相談;讓家長為孩子指引方向,成為他們的領航員。 最后,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所有的案例皆經過修改,如果覺得案例中的故事跟家里的很像,是因為家庭問題本來就有許多共通點,相似的家庭故事總會一再上演。希望這本書,能為家庭帶來不同的相處模式。改變,從我們這代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