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春,南京江寧知縣董承訓下鄉巡查,衙役們抬著轎子一路前行,不覺間來到了一個叫慶元寺的山門下。時值春暖花開,慶元寺周圍山花怒放,花香撲鼻,令人心醉神迷。董縣令讓衙役們放下轎子,掀開轎簾走出轎子,循著山道緩步前行,欣賞一路美景。 山林中有一條小路,樹木新發的鵝黃嫩葉煞是好看。董縣令停留在樹下欣賞,卻見一只小鳥飛來立在枝頭,不住地喊著“好、好、好”三個字。此鳥綠身黃尾,嘴似雄鷹而彎曲,看似學舌的鸚鵡,卻又比鸚鵡嬌小一些。 小鳥停在枝頭叫喊,師爺和衙役們驚嘆不已,紛紛矚目觀看。片刻之后,馬師爺和趙捕頭滿臉堆笑地對董縣令說:此鳥頗多人性,竟然會說人話,而且連說三個“好”字,必然是前來獻瑞,老爺最近可能要有喜事了。眾衙役見狀,紛紛贊同附和。 董縣令見眾人吹捧,也不開懷欣喜,也不斥責下屬矯飾太過。他只是微微一笑,盯著小鳥不說話。董縣令不說一句話,重新坐回轎子里讓衙役們抬著他前行,小鳥卻從枝頭飛下來停在轎子頂上連聲叫好。衙役們見狀,連忙用枝條去驅趕,小鳥卻一路跟隨叫喚。 衙役們又準備上去撲打,董縣令卻制止了他們。董縣令說:此鳥極不尋常,雖然嘴里叫好,卻已經是不祥之兆。外人一聽認為小鳥叫好是祥瑞,可你們若仔細辨聽,它的叫聲之中有一種凄涼的意味。老夫養過20年鸚鵡和八哥,深知這種鳥兒的習性,此鳥又緊緊跟隨不放,這其中必有蹊蹺。 董縣令再次走出轎子,他對著站在轎子頂上的小鳥說道:“鳥聲悲切,雖叫好而含悲,若你是為鳴冤叫屈而來,則可以指點一下迷津。若你是只平凡之鳥,就請速速離去,本府不會與你計較。”小鳥聽罷,朝著慶元寺方向一邊叫一邊飛去。董縣令見狀,趕緊讓趙捕頭帶兩個衙役跟過去看看。 趙捕頭與兩個衙役一路跟隨小鳥,很快來到慶元寺里。小鳥飛在寺廟中房上停留叫喚,趙捕頭等急忙登高察看,發現小鳥飛入三寶殿左邊的僧舍之上。稍作停留之后,小鳥又飛入僧舍外一排矮屋里,小鳥飛進去后再也沒有再飛走。 趙捕頭等人連忙趕去,發現小鳥站在東邊的廁所房頂上,小鳥腳上套著一個別致的銅環,看樣子是人家放出來的寵物鳥。趙捕頭心里非常奇怪,小鳥為何飛到廁所之上就不動了。他立刻返回把情況報告給了董縣令,董縣令聞言當帶著眾隨從趕到寺廟之中。 寺廟的東邊廁所上,小鳥依然在叫喚。董縣令讓趙捕頭等人把廁所挖開,衙役們把廁所挖開之后,發現下面埋著一個年輕的女子尸體,女子翠衫黃裙,顏色與小鳥相似。女子身邊有一個四五歲的兒子,女子與兒子脖子上、身上到處都是刀痕,再一檢視鼻息,發現二人已死去多時了。 董縣令問三寶殿邊上的房子是誰居住?寺僧們連忙回答,那間房子是掌院和尚晴云的。晴云和尚是寺中的后勤掌院,大約四十來歲年紀,他在寺中掌握錢糧調度,因而不少寺僧都很巴結他。董縣令讓人把晴云和尚叫來問話,晴云和尚到來后堅稱此事與自己無關,廁所之下埋葬婦人母子,他全然不知情。 董縣令自然不會相信,下令將晴云枷起拷打,晴云雖被連打二十大板,始終不肯承認殺人。董縣令又將晴云的兩個心腹徒弟拘來問話,兩個僧人同樣被枷住拷打,二人也堅稱自己并未殺人,晴云是否殺人他們也不知道。董縣令見二人不肯說實話,于是將二人分開審問,指著小鳥說:“這只鳥你們應該認得,此鳥引本官到此查案,晴云和尚已經承認殺死了一個人。你們二人之中,必然有一個人要為另外一個死者償命。” 就在此時,一個和尚心理防線崩潰,哭喊著說那一對母子皆是晴云所殺,此事與他們二人無關。如今晴云承認殺人,還要拉上他們中一人陪葬,簡直是喪心病狂。董縣令見狀,讓二人從實招來,二人立刻承認是晴云和尚殺死了馬氏母子。董縣令即刻讓晴云來對質,晴云見被徒弟供出,只好承認了罪行: 原來,晴云十幾歲就進入了慶元寺當了和尚,但他雖然人在寺中,心卻在紅塵里。晴云在寺中呆了二十多年,終于熬到了掌院的位置。當上掌院之后,晴云經常出門置辦糧食、香油和紙錢等物,還有寺內的大小物件的購置等都要他去處理。 晴云本就無心向佛,他出門購買糧食等物資時,城里一些商販知道他的身份,都極力巴結于他。慶元寺是個香火很旺盛的寺廟,每年光和尚們的吃穿用度都要花去大筆銀子,城里的商販們都想獨占慶元寺的物資供應權,于是便想方設法籠絡討好晴云。 晴云進城辦事,早已經有商販們安排了酒宴和美女作陪。晴云起初還能把持,到后來就徹底淪陷了。商販們從青樓叫來美女陪侍晴云,只要晴云一開心,大筆的銀子就到手了。晴云樂得當這個大管家,于是每次借口進城采購,好好享受一番后才會回去。 城中北門外有一寡婦馬氏,二十五歲就死了丈夫,一個人靠縫補衣服養活母子二人。馬氏三十來歲,長得膚白貌美,比起那些十八九歲的小姑娘來,似乎還更靚麗一些。馬氏的美貌是那種天然無修飾的美,她性格溫柔又熱情待人,因此很多人都稱她“馬夫人”。 馬寡婦家中養著一只金絲鸚鵡,這只小鳥已經養了很多年,原本是馬氏的丈夫從南洋買來的。此鳥養了幾年后,也漸漸通了人性。每天將它放出籠子去,它在外面呆夠了會自己飛回來。這只小鳥成了馬寡婦和兒子的快樂源泉,他們母子將這只鳥當成親人一般對待。 有一天,晴云和尚到城里采購物資,馬寡婦抱著兒子在家門口曬太陽。陽光灑在馬寡婦的臉上,晴云和尚見到她驚為天人,深深為馬寡婦的美貌所迷。晴云和尚心中暗暗感嘆,那些青樓女子真的是一群胭脂俗粉,說是死魚爛蝦也不過分。城中商販見狀,也多次為晴云和尚想方設法。但奈何馬寡婦志愿守節,不肯為錢財拋身。晴云和尚為此憤恨不已,卻也無可奈何。 數日之前,馬寡婦兒子五周歲生日,按照當年許下的愿望要去慶元寺還愿。馬寡婦買了香燭來到寺中,她先是在三寶殿進香,隨后又帶著兒子在寺廟中游玩。馬寡婦手里拎著鳥籠子,金絲鸚鵡裝在籠子里。晴云和尚早已得知馬寡婦來寺中燒香還愿,且安排心腹徒弟留意觀察,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在一座亭子里,馬寡婦把鳥籠打開,讓金絲鸚鵡飛上了一座小假山上玩耍。此時兩個和尚來到亭子里聲稱齋飯已經做好了,請馬寡婦母子前去用餐。按照還愿風俗,馬寡婦母子要在寺廟中吃一頓飯,以此消解災難。馬寡婦見兩個和尚前來邀請,于是一邊打開鳥籠子準備讓鸚鵡進籠,一邊連連說“好,好,好!” 鸚鵡還未飛進籠子,兩個和尚便撕下偽裝,將馬寡婦母子強行拖進房中。晴云和尚早已經在房中等候,他勸說馬寡婦與自己相好,既能慰藉守寡的辛苦,又能衣食無憂。馬寡婦怒斥晴云無恥,絲毫不為他的花言巧語所動。晴云又以兒子要挾馬寡婦,馬寡婦始終不為所動。晴云惱羞成怒,抓起一把斧頭砍死了馬寡婦的兒子,又用血跡斑斑的斧頭要挾馬寡婦。馬寡婦始終堅貞不屈,晴云和尚已經殺死一人難以再回頭,于是又用斧頭砍死了馬寡婦。 晴云和尚殺死馬寡婦母子后,才醒悟過來自己鑄成了大錯,但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于是他叫兩個心腹徒弟,讓他們悄悄把馬寡婦母子的尸體拖出去,埋在三寶殿東邊的廁所下面。三個惡徒自認為可以瞞天過海,做得滴水不漏。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馬寡婦家的金絲鸚鵡目睹了這一切,它站在廁所的房頂上看著三個惡徒埋葬了馬寡婦母子。那一個精致的鸚鵡籠子,被晴云和尚一腳踢到了山下。 ![]() 馬寡婦母子被殺,沒有人知道實情,只有金絲鸚鵡知道。金絲鸚鵡因為眷念主人,日夜守在慶元寺三寶殿東邊的廁所屋頂上。直到那一天,當董縣令來到慶元寺山下賞花時,金絲鸚鵡也許是看到了董縣令的儀仗,于是便飛來報案。 金絲鸚鵡目睹馬寡婦母子被拖入房中的最后一句話是“好,好,好!”于是便學會了這三個字,它飛在董縣令的轎子上糾纏不休,口中喊叫著這三個字示警。董縣令養過20年鸚鵡,懂得鸚鵡習性,故而一下子就看到了問題所在。董縣令慧眼識奸,料定必有冤案發生,于是便讓鸚鵡指路,順利挖出了馬寡婦母子尸體,逮住了三個為惡之人。 ![]() 案情真相大白,董縣令按律判處晴云和尚和兩個心腹徒弟斬首之刑,兩個徒弟雖然沒有直接殺人,但沒有他們的幫忙晴云和尚也不可能殺得了人。平日里這二人也沒少為惡,且出家人本該四大皆空,竟然為貪圖美色殺害孤兒寡婦,本性極其惡劣,甚至連鸚鵡都不如。鸚鵡尚且知道報恩,人為貪欲卻淪為了禽獸,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威懾后來人。 晴云和尚和兩個弟子被斬首后,董縣令又為馬寡婦不畏強暴,為名節甘愿身死的壯舉請求嘉獎,為她樹立了一道貞節牌坊。而那只金絲鸚鵡,則在結案后飛出府衙,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有人說金絲鸚鵡其實早已身亡,董縣令遇到的那只金絲鸚鵡是綠身黃尾,馬寡婦被害那天穿的衣服是翠衫黃裙,所以金絲鸚鵡不過是馬寡婦托鸚鵡之嘴伸冤而已。一時之間,眾說紛紜。 ![]() 人之為人,在于善心善舉 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存善心,有善行。人若無善心,無善行。則人與畜生無異,甚至還不如畜生有感情,金絲鸚鵡尚且知道報恩,人卻為了一絲貪欲害人性命,五歲的孩子何其無辜?卻被人亂斧砍死,馬寡婦一心向善,卻遭到如此厄運。花和尚為私欲害人,也害死了自己。一個欲望,葬送五條人命。寄言當世之人,為惡之心不可有,為善之心長存。世上不一定有報應,但報應若真來時,已是必死之身。 ![]() 自此,清代鸚鵡告狀案,宣告結案。 參考文獻:《清代奇案》
|
|
來自: liuhuirong > 《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