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武林外傳里老白有句著名臺詞:“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這句臺詞可不是杜撰出來的,很多古裝影視劇里都有同樣的橋段:店小二肩上掛著一條白毛巾,點頭哈腰招呼南來北往的客人,常用的就是這句話:“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藝術來源于生活,影視劇中這句話就是古代客棧酒家招攬生意的真實寫照,“打尖”一詞的意思存在爭議,很多人傾向于下面這種解釋。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這句話不完整,應該說,有人的地方除了江湖,還有客棧。列位試想,如果沒有客棧,壞人上哪里謀財害命呢? 看過《水滸傳》或者《龍門客棧》的小伙伴們都知道,孫二娘的十字坡酒店或者的龍門客棧都是以住店吃飯生意為幌子,實則是殺人越貨做人肉包子謀人錢財的黑店。 讀書和旅行是古人心里一個解不開的情結,讀書是紙上的遠方,旅行是腳下的遠行,說起旅行,古人遠比我們有情懷,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代的文人不用工作,整天游山玩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行。 新龍門客棧劇照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古人是說走就走,一時興起就會來一場詩和遠方的旅行,明末期有個文學家叫王思任,在讀了張肅的《臺游草》之后,立刻“投袂而起”,卷起袖子馬上就去收拾行李,坐船完成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途中還不忘吟詩作賦、題字繪畫,為后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古代的交通狀況甚是不便,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業也確實落后,因此古人出行,動輒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那大家一定很好奇,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漫旅途,古人們是如何解決吃住的呢?住孫二娘的黑店,就不怕被謀財害命嗎? 嘿嘿!你真的是想多了,古代的旅館業比我們想象中發達,“黑店”也不是業界常態,客棧是古代酒店的稱號,龍門客棧只是設備較簡陋的旅館,江湖險惡是真,但旅居他鄉投宿,未必會有性命之憂。 中國古代旅館稱謂繁多,種類齊全,各朝各代對旅館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從最早的“逆旅”、“馬日傳”、“驛傳”,到清代的“商館”、“客店”、“遞鋪”、“驛站”,3000多年間出了“館”、“驛”、“舍”、“店”四大類幾十種的名稱或字號,形成了一部旅館名稱流變史。 “店”是中國古代民間備宿供膳場所的名稱,相比官辦的“館”、“舍”、“驛”等名稱出現較晚,中國古代旅館用“店”命名的,大概有邸店、客店、旅店、飯店四類。 旅館名稱流變史在三代之前(夏商周)的中國古代,旅館最早的名稱叫“逆旅”、“馬日傳”、“驛傳”。商朝后期,南來北往的商賈越來越多,這是為解決商賈食宿的“客舍”、“客官”應運而生,周朝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為了款待各諸侯國向王室納貢朝覲的使者,在交通要道上修筑“客舍”,《周禮》中記載:
可見,商周時期,旅館業已經相當發達了,便捷程度可與現在著名旅游景區媲美,并且這些“客舍”還有王室專設的官員服務管理。 春秋戰國時期,官方開始對“旅館業”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商鞅變法時,關于住店的規定是: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治罪,秦時官府憑證也是最早的身份證,不過那時候叫照身帖。 秦漢時專供官府傳送公文人員歇腳和官員調任時食宿的“驛傳”出現,“邸”專指旅會、客店,源于戰國。漢時,商業迅速發展,旅店業迎來了大發展,修了大量的“郡邸”,長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還建造了“蠻夷邸”專供外國使者和商人食宿。“蠻夷邸”可以看作是國際酒店的雛形。 漢時的“邸”專供進朝覲拜的官吏居住,屬于較高貴的食宿場所,且多為官辦。,比如“蠻夷邸”,歸屬九卿之一的“大鴻臚”管轄,《漢書》卷4《文帝紀》載:“代王乃進至渭橋……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代王謝曰:'至邸而議之’”。 魏晉時期,帝王(晉武帝)都親自過問舊旅店的整頓,整改升級后的新旅店住著那是相當舒服,據《晉書?潘岳傳》記載: “近畿輻輳,客舍亦稠,冬有溫廬,夏有涼蔭,芻秣成行,器用取給。”看到這里,我真想穿越回去體驗一下賓至如歸的感覺。晉時修建的“驛”、“亭”開始向百姓開放,不再僅是官員們的專享了,驛道上隔40里修一處“驛”,隔20里修一處“亭”。 南北朝時首見“邸店”名稱,為民間私人開設的、建于城鎮內的一種備宿供膳場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南朝梁武帝的六弟臨川王蕭宏,在建康城內開設的邸店就有數十處。北齊武平(公元570—575年)之后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提出要征收邸店之稅。 據《文獻通考》卷十四中記載:“黃門侍郎顏之推,奏請立關市、邸店之稅。” 其時,洛陽還有“四夷館”,這是專門招待四鄰各國的貢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則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等國的客商和使者。 “旅館”一詞最早出現在唐詩里,據考證是唐朝詩人戴叔倫的詩作《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宋代時期,經濟空前發達,旅館別類更是數不勝數,旅館名稱繁多,有四方館、同文館、來賓館、都亭驛等等,并出現了專為客商存貨的貨棧“榻房”。“飯店”字號源于唐宋時代兼營住宿業務的“正店”(酒樓)和“食店”。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代時期旅館業更加規范化:
元時官府對商賈經營商業甚是優待,元代民間多用“招商旅店”的字號。蒙思明先生在其《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一書中提到:“商賈之特受優遇,為元代政治特色之一。……至商旅之征收,則屢有減低之令,……,以保護商旅之安全。” 宋元小說中還見載有“庭出暮接五湖賓,戶開朝迎三島客”的楹聯,店家多請名人手書,這不外是借助名人的影響招徠主顧。 明代時,商業得到空前發展,沿海地區的民間客店甚多,其發展超越了元代的發展水平,與唐宋一樣繁榮。但明朝官府對民間客店的管理限制較多,但也更加規范,采取統一管理,設置“店歷”就是其中一項措施。《萬歷會典》卷三十五收稅條上記載:“凡客店,每月置店歷一扇,在內赴兵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訖……” 清朝時期,民間客店發展喜憂參半,國力強盛時興旺發達,隨著清朝由盛轉衰,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旅館業也是蕭條衰敗不堪。《京華百二竹枝詞》中有“客店別名在校場,三元房屋甚排場”之句,足見客店的繁榮;而《老殘游記》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只是“中間安放一張八仙桌子,桌上鋪一張漆布……” 憑證住店,無證睡大街古代住店也是需要憑證登記的,前文提到秦時的照身帖,古人還發明了路引、門券、魚符、牙牌之類證明身份的憑證,沒有這些東西,正規的旅店基本是無法入住。 驛站作為官方的招待所,一直存在了2000多年,如果沒有“符節”、“符卷”、“驛卷”、“信牌”等憑證,想住店——門都沒有。 憑證進入后,還需要登記詳細信息才能入住。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記載所見所聞中提到他在元大都看到,投宿的客人要按照店家的要求將姓名寫在一個紙薄上,并要注明來去的日期、籍貫,職業以及到何處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記在案,并留底備案,店家每日須交送一份給駐在方形市場的那些官吏,這種登記簿古時成為店歷、店薄。 官役衙差會時不時進店檢查,晚上客人不能隨便進出,一直到天亮才能出入自由,寺廟和普通人家不能收留陌生人留宿。 古時雖然沒有完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但是早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戶籍制度,不在戶籍內的人就是流民,沒有憑證或者因犯罪被拉入黑名單的人無法住店,要么就只能投訴荒郊野嶺的客棧,比如孫二娘開的人肉主題客棧、李鳳姐開的美女主題客棧,理論上說,天高皇帝遠管不著,你可以住宿,但安全沒保障。 清代文人陳毓瑞就住宿過這樣的夜店,還寫了一首詩《旅居即事》:荒郊旅舍小徘徊,磷火熒熒認劫灰。月影移從窗內射,潮聲涌到枕前來。感覺恐怖嗎?反正我覺得怪瘆人。 有口皆碑,客人不請自來晉人潘岳在《上客舍議》中有這樣的記載:“公私滿路,近畿輻輳,客舍亦稠。”大意就是交通要道,靠近京城的地方,管家和私營的旅舍特別多。 漢代時旅館業得到了大發展,私營的城市旅館和家庭旅館大量出現,當時叫“謁舍”這類旅舍主要服務于中下層的普通百姓,《漢書·食貨志》中謂“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就是這個意思。 官辦的當時叫“傳舍”,后來大多叫“驛站”,硬件設施、服務水平略勝一籌,但主要服務官差,盈利水平很差,主要原因是關系戶太多,無法商業化運作,賠本也就伺候著,不相干的人憑關系打聲招呼就能住進去,來頭大的,驛站這邊不僅要好好款待,還要負責馬匹和船轎挑夫等各種不該承擔的費用。
私營的旅館競爭非常激烈,古時宣傳的渠道有限,只能靠聲譽贏得口碑,《上客舍議》中記載:“冬有溫廬,夏有涼蔭。”這里的“溫廬”相當于現代配有暖氣的房間,“涼蔭”則是納涼休閑去處。看來,古人為了招徠客人也是很拼的,硬件建設必須達標——讓客人入住后更覺舒適,以增加客人來源,贏得好的口碑。 另外,古人還為客人提供其他服務,以讓客人覺得“賓至如歸”,這個詞最早是周王對國賓館的服務接待要求,后來成為旅館業通用的行規和服務的最高境界。這些服務有為客人代購代銷代付、為男性客人提供特殊服務、吃住玩樂一體化經營等。 中世紀摩洛哥旅行家拔圖塔游離古中國后寫了一本游記叫《伊本拔圖塔行記》,里面寫道:“客人有欲蓄妾者,主人代為購婢作妾,給室以二人居,費用由主人臨時代付。”這里說的主人指的就是旅客。 為了迎合男客人的生理需求,旅館老板會在旅館附近安排娼妓住下,甚至直接安排在旅館內,隨時提供服務。 明末著名文藝青年張岱曾經寫文回憶自己游歷山東泰安住宿進店時的情景:先是“驢馬槽房二三十間”,又是“戲子寓二十余處”,再走過一片娛樂場所,這才到了住宿的地方。 這么周到的服務,誰不想留宿體驗一把做主人的感覺呢? 人分三六九等,房分高低不同檔次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三六九等,為此旅館也相對應分為高中低不同的檔次。旅館內工作人員分工不同,貴賤也不一樣。 跑堂(小二)還不是是最低的,最低的是洗碗工和雜工,接下來是廚子和賬房,最后是掌柜,古代的階層從高到低是士農工商,旅館行業從業人員社會地位是最差的,但從業人員內部又因分工不同形成業界鄙視鏈。 跑題了,言歸正傳。現在滿大街的家庭旅館,先秦時已經出現,不過那時候叫館、寓、舍等。古時的名字可不是隨隨便便起的,檔次和功能是有嚴格區別的,接待的客人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住店之前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有多少銀子,然后還要考慮一下自己的社會地位,否則兜里揣著銀子進了國賓館,也會被羞辱一番后轟出來。 《武林外傳》劇照 逢年過節,免費求吉祥生意都有淡旺季,旅館業也不例外。古時的私營旅館也會借節日、節氣、淡季給客人打折甚至免費,以求客人來日照顧生意,這是求財。 官辦的旅館打折或者免費則是求吉祥。有些朝代朝廷會在特殊的時期強制要求官辦旅館免費待客,典型的就是宋代,竟然有免費入住日,宋朝規定,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房費盡免,這在《宋朝會要》有詳細的記載:“應店宅務賃屋者,免僦錢三日。貧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僦值三日。”所謂僦錢,也就是房費。 如果遇到疫病流行,不僅官方旅館要免費,而且私營的也要免費。《宋史·食貨志》記載:
古人的花樣是不是還挺多?他們的規定還非常人性化,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和文明程度。 還有一種是住寺院,寺院是不收費的,古時待閨閣中的姑娘一般不出門,但很多會去寺院燒香拜佛,所以有人說有故事的旅店,還屬寺院,住到寺院,說不定會有一場艷遇。
雖然住宿寺院不收費,但是普通人還是別想了,最好是做一個讀書人,還要是有前途的年輕人,一般發生故事的概率較大,寺院方丈也愿意成人之美。 結語看完了本篇的介紹,你有沒有發現現代酒店很多東西都是老祖宗玩過的,更加精細化和人性化的服務也是歷史沉淀的產物。古人的花樣是不是還挺多?他們的規定甚至比現代人還人性化,老祖宗的智慧和文明是不是很值得佩服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貌似從黃帝打敗炎帝后巡游天下,旅游就成為全民的最愛,古人的旅行不是旅游,是漫漫人生路。沒有了吃住的后顧之憂,古人玩起來可是“嗨得很”,自唐朝起,三五好友結伴說走就走,還自我要求要玩得有質量。
不管是帝王巡游,文人漫游,還是科學考察,佛教巡禮,古時杰出的驢友比比皆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寄情山水、消愁解悶的謝靈運,官任踏遍半個宋室江山、愛好組團游的蘇軾,行程萬里、為科學考察的司馬遷,最最著名的就是窮畢生精力,漫游考察祖國江山的徐霞客。 他們能夠遠行,古時的旅館業功不可沒。古時杰出驢友都有一個特點:寄情山水,作詩題字繪畫著作留香后世。他們旅途中“開房”思考人生,出門寄情山水,做到了玩樂與事業兩不誤,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