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些下關于框架的思考。普通人和高手之間,往往是差著很多個框架。有意識的去建立、迭代自己的思考、行動框架,就已經走在了高手的路上。
00
序言
2016年剛開始寫作,在下筆之前,大腦里存放著繁雜的信息,明明有話說,卻又找不到合適的角度,不知道從何寫起,更不知道如何寫出來。
寫作能力的分界點,是對文章框架結構頓悟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信息之于我,龐雜,無邊無際。在此之后,信息之于我,變成了求之不得的素材。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寫不出來,不是大腦里沒有內存,而是下筆時自亂陣腳。假如有了明確的框架,你自然會知道如何把信息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上。
比方說,我每篇文章都會劃分出一個基本的框架: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個框架并不特別,小時候大家可能就學過了。
但,非常好用。
你要寫清楚一個主題,一定會涉及部分或者全部,有可能你通篇的重點是“是什么”、也可能是“為什么、怎么辦”。具體重點,因主題而異。
你把信息,分門別類的放在框架的不同部分,一篇草稿隨即完成。
接下來,對文章進行精修。比如,有些小節內容太多了,為了整體的布局美觀度,你可以拆成2個以上的小節來寫;段落、文字,在精修階段進行細致的調整。
一篇條理清晰的文章,自此完成。
框架,一定是前提。沒有框架,信息是負擔。有了框架,信息不管有多少,都有了自己的歸宿。
框架定成敗。
01
框架的力量
時隔六年,我再次撿起了老本行:法律。
前段時間剛到律所工作時,我又一次體驗到了新手期的痛苦。面對案件、合同等各項法律事務,完全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眼前的海量信息,變成了汪洋大海。身在其中,茫然四顧。
復盤寫作經歷后,我找到了破局的方法:先去建立思考框架。
寫文章,要有一個基本的框架,信息才能有落腳處。
法律事務,也是同理。一個案件,在沒有框架之前,信息是發散的、雜亂的。即使反復思考,花費大量功夫,可能也理不出頭緒。
當我按照訴訟主體、法律事實、法律關系、訴訟目標、法條依據這個基本框架去思考后,情形立即反轉。
比如,某個離婚案,訴訟主體,涉及原告被告,我們是原告方的代理人;法律事實,夫妻長期分居,男方有家暴行為;訴訟目標:解除婚姻關系,子女撫養權和相應補償;法條依據:《民法典》婚姻編第X條.....
框架,直接決定了思考的方向和質量。
尤其是當我們剛剛接觸一個陌生領域時,框架簡直是救命神器。否則,我們根本不知道信息的意義。
比方說,一個從未接觸過商業的人,有了分析框架SWOT模型:劣勢、優勢、機會和挑戰,就可以對眼前的信息進行歸類,哪些屬于劣勢,哪些是優勢、機會和挑戰。分析完成,對某個公司會形成初步的看法。
不過,如果你以為框架的力量僅止于此,那還是太低估框架了。
有了明確的框架,還有一個隱性的好處是,思考是具體的、可衡量的。
大腦就像一個暗箱,內部的思維活動,于我們而言是天然的盲區。框架會幫助我們走出盲區。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方向。
假如思考結果并不符合你的本意,或者得出的結論不符合目標,你可以從框架入手,去找到思考過程中的偏差。
是法律事實有遺漏?還是法條依據不充足?
對思維過程的一次次復盤,會讓你找到癥結所在。
02
框架的習得
框架從哪里來?
尤其是作為一個領域的新手,我們要從哪里才能獲取到可靠的框架?
最直接的一個方法,是閱讀該領域的經典書籍。
比如,商業領域的《藍海戰略》,書里有一個經典的行動框架:剔除、減少、創造和增加。一個公司可以根據這個框架來調整商業行動。
有些書里會有直接的分析、行動框架,有些書,則需要你自己提煉出具體的框架。
比如,心理學領域的《進化心理學》,這是一本經典的教材。書中并沒有明確給出一個分析框架,不過,我們可以自己提煉。
我提煉出的框架是:食物、居住、擇偶。從食物角度,可以了解為什么人類會偏愛甜食。
在遠古時期,甜味食物意味著高熱量,高熱量意味著高生存率。從生存居住角度,可以了解我們為什么喜歡大自然的美景。
對于居無定所的遠古人類而言,綠色的大草原意味著食物,樹木的遮蔽,可以防止被暴曬,還可以躲避猛獸。
從擇偶角度,則可以分析為什么男性愛年輕貌美的女性,而女性偏愛年長的男性。女性年輕貌美,意味著生育能力強。男性年長,代表權勢、地位,財產實力,這些都意味著有能力養家。
從這三個維度,你可以對人類的心理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便是框架的作用,會迅速幫你建立起對一個陌生領域的初步印象。
提煉框架,先確定你要分析的主題,再找到2-7個重要的基本要素,就組成了一個基礎框架。
比如,我確定的基本主題是:進化對人類的影響。要素:食物、居住和擇偶。搭建好框架后,你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確定框架是否合理,隨時可以調整要素。
分析的主題不一樣,框架會隨之調整。
假如我要分析男性在進化中形成的心理特點,基本框架修改為:擇偶、親代撫育、攻擊與戰爭。
從這三個角度,可以分析男性的一些獨特心理機制,比如,為什么對親代撫育上的投資普遍弱于女性,為什么男性攻擊性強于女性...
一本書閱讀完,你可以根據主題提煉出不同的框架。
除了從書中尋找、提煉合適的框架,我們還可以向身邊該領域的高手請教。
高手往往早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框架,我們可以先借來使用,在使用中再逐步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03
框架的創造
在新手期、陌生期,我們思考、分析問題,以及行動的框架,往往來自一些書、或者是該領域的高手。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浸淫多時后,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框架。
但,這些框架不會不請自來。唯有刻意搭建、持續優化,才能從萌芽進階到成熟。
拿我讀書來舉個例子。
之前我建立了一個通用框架:解決問題、解決方法、可遷移場景。
在看完一本書后,用這個框架去思考,不僅可以立即獲得對一本書的整體印象,而且,還可以順帶檢驗自己的閱讀效果。
隨著看書類型的增加,我發現這個框架不夠用了。早我讀的大部分書都是干貨實用類,后來類目擴展,哲學、歷史、商業、心理...
隨后,我調整了對框架的表述,并增加了一個可變動的要素:理論邊界。很多提出核心理論的書,會涉及對理論的理解,了解清楚適用邊界,才不會“看什么都像釘子”。
框架最終變為:核心主題、支持性主題、理論邊界、可遷移場景。
比如,用這個框架去思考《曾國藩傳》。
核心主題:普通人的修煉之路。
支持性主題:堅韌不拔的心志(7次參加科舉考試、組建和訓練湘軍)、對自我的深入觀察(堅持寫幾十年反省日記、被咸豐棄用后對自己性格的反思)、抓大放小的胸懷(不糾纏于個人恩怨、不糾纏于個人得失)。
理論邊界:注意時代背景。
眼里有時代背景,才能看得清哪些值得學習。7次參加科舉考試,在當時可以稱作堅韌不拔,因為科舉幾乎是當時普通人進階的唯一方式。如果放到今天7次參加高考,是否同樣可取?
可遷移場景:注重和自我的溝通對話,留出大塊時間來觀察、了解自己,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且,最好用寫的方式來完成自我觀察......
這個框架并不是從哪本書上習得,也并非哪個高手親授,而是根據個人對讀書的需求,有意識的總結、提煉、調整。
創造專屬框架,應以個人特殊目的為藍本。另,盡量讓框架里的元素別超過5個。
盡管我之前提到別超7個。但實際上,實踐中你會發現,超過5個都很難記準確。
框架太過復雜,反倒會成為制約因素。每次調用框架,可能需要去翻一下筆記。單是“翻”這件事,就可能會成為攔路虎。
大腦很懶,別高估自己的勤奮精神。即使你記住了框架里的7個要素,還可能因為分析太過復雜,再次棄而不用。
別追求框架的大而全。它只是一個思考工具、行動工具。
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腳手架。
04
結語
框架的本質,是一種結構。
而結構,是我們進入一個領域的入場券。
在沒有結構之前,置身于信息的汪洋之中,你大概率會手足無措。在擁有結構之后,清晰的思考路徑,會讓信息成為你的朋友。
研究發現,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因為高手建立了大量的“模塊”。
一盤棋,在他們眼里,不再是一個個零零散散的碎片布局,而是有序的結構。所以,那些圍棋、象棋高手,往往看一眼棋盤,就能記住棋盤上的布局。
這并非源于超強的記憶力。根本原因是,清晰的思考結構,讓看似雜亂的棋盤變得井然有序。
如果讓圍棋高手去看象棋高手的棋盤,或者把圍棋棋盤擺放得完全沒有任何結構。那么,高手的表現也不會比普通人更強。
普通人與高手之間,看似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實則是結構的差異。
意識到結構的力量,是我們攀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