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華東師范大學 哲學系賈俊英 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總想竭盡全力保護孩子。可總有一天,溫室里的花朵需要踏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所以,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寵愛溺愛,而是要讓他在適當時候吃點“苦頭”。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很多家長意識到了這種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開始融入“吃苦”要素。一項調查顯示,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類,如體驗農村生活、野外拓展訓練、暑期打工、貧困地區短期生活、參訪革命老區等。不可否認,這些形式能幫助孩子有所成長,但如果“吃苦教育”只是讓孩子去體驗貧窮、刻意為之,就會使他簡單認為“吃苦”就是“餓其體膚”,意義并不大。“吃苦教育”的核心目的應該是培養抗挫折能力、頑強的意志力和戰勝自我的能力,精神上的吃苦才是當代社會素質教育的重點。簡單來說,就是讓他一個人去經歷挫折,體會現有條件下自己能擁有什么。真正的吃苦教育應當重于“果”輕于“形”。家長應該這么做: 多學習。這個學習指的是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只會張口說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而是要其明白“吃苦”的真正意義。父母需要讓孩子將吃苦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在該吃苦的時候能“迎難而上”。 不干預。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干預。正如我國教育家 陳鶴琴 所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困難,家長不干涉會讓孩子逐步形成獨立解決困難的習慣,從而自主成長。 勤合作。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家庭事務應當讓孩子參與。事情不怕小,就怕孩子形成惰性,哪怕讓孩子掃掃地、擦擦桌子這種簡單的家務,堅持下來就能培養他的責任感。并且在家務勞動中,孩子可以體會父母的辛勞,從而逐步形成勤儉持家的好習慣。 共苦難。父母最好能跟孩子共同經歷一些挫折和苦難,讓孩子體會到,遇到挫折時父母也要絞盡腦汁去面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無聲的教育,孩子自然會逐漸堅強起來,因為他看到了爸爸媽媽是怎么面對困難的。(本文指導老師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黨委副書記 武娟)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