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財神除了中路為武財神趙公明外,其余四路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其中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fā)大財。 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后,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緣于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相合。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yè),據(jù)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清代蔡云《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fā)家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