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說說歷史上的幾個書法家是怎么過夏天的。 歐陽詢:跟著皇上去避暑歐陽詢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寫作的背景就是皇帝嫌天太熱,去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的事。 歐陽詢《九成宮》 《九成宮醴泉銘》成于貞觀六年(632),歐陽詢時年76歲,現存于陜西麟游縣博物館。 說到避暑,就是“逃”,哪里涼快哪里去,這是皇權貴族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后來的乾隆皇帝也經常這么干,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他經常去的一個地方。 米芾:熱得煩死了,還是山里面涼快!米芾傳世一本法帖《逃暑帖》,講得就是天太熱,不勝其煩,跑到山里去避暑了。 米芾《逃暑帖》 釋文:芾頓首再啟。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虐而熱為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此帖雖幾字不能辨認,但大體意思可以讀懂。 該帖為紙本,行書,縱30.9厘米,橫40.6厘米,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王羲之:我太熱啦,別來煩我了!有一天,王羲之熱得一動也不想動,就給朋友寫了封信,我們叫它《熱甚帖》。 王羲之《熱甚帖》 釋文:今日熱甚,足下將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 白話翻譯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今天天太熱了,您也別掛念我了,您忙您的就行,我渾身熱得都沒勁招待您了。 王羲之還有一個帖叫《徂暑帖》,意思是和朋友說熱得吃不下飯了,不想動。和上個帖意思差不多。 王羲之《徂暑帖》 釋文:徂暑,感懷深。得書,知足下故頓乏。食差不? 耿耿。吾故爾耳。未果為結,力不一一。王羲之。 楊凝式:喝點酥蜜水五代楊凝式有《夏熱帖》:凝式啟:夏熱體履佳宜,長飲酥蜜水,即欲致法席。若□□□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下數字殘損)?。ㄏ露袣垞p)。 楊凝式《夏熱帖》 此為紙本,草書,縱23.8cm X 橫3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凝式這種降溫的方法挺好,哪里也不去,喝點酥蜜水,挺有效。 蔡襄:和朋友一起喝茶北宋蔡襄《暑熱帖》: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暑熱帖》 此帖紙本,行書,縱23cm X橫29.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來蔡襄和楊凝式的避暑方式差不多,都是靜下心來慢慢“熬”。 還有幾位大書法家也挺熱,發了一通牢騷,來看看。 唐寅《吳門避暑詩》 釋文: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蔭濃畫舫寬。石首鮮呈黃蠟面,楊梅肥綻紫金丸。密遮竹葉涼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盤。忽報洗天風雨至,一時龍掛萬人看。 李邕《晴熱帖》 釋文:三數日晴,頓熱,若為自適也。仆少理,欲使小兒入京,當從灃州去,有書不?示之。諸公嘆賽無九百之事,當不復爽也,故使馳問,不具。李邕白,十二日,差無多事檢校來一言集耳,通長孫五郎。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