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 治療孩子的肛門紅腫:清涼油可以治療孩子的肛門紅腫,小孩子便秘導致肛門紅腫,用清涼油就肛門處少許涂之,可以達到很好的消腫效果。但是同樣需要注意,因為清涼油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年紀小的寶寶應該慎用。? 可醫痔瘺初、中期癥狀:對大人的肛門紅腫,火毒積于肝經而瘀于肛,亦有很好的效用。故清涼油可醫痔瘺初、中期癥狀。? 治單純性腹瀉:將清涼油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溝槽內涂抹,并來回搓擦,直到皮膚感到微熱為止。同時在肚臍上涂少量清涼油相配合,對單純性腹瀉有一定療效。清涼油涂抹于肚臍,用手掌搓熱后捂2~3分鐘,用于夏日受涼引起的腹瀉。 需要注意的是拉肚子的病因有很多,不同的病因導致的拉肚子,采用的治療方法不同。而清涼油并不適合用于所有的拉肚子,因此,對于拉肚子的情況要對癥處理,不可盲目用藥。? 緩解風濕引起的腰、腿、筋骨疼痛:在初起的三、四日內,可用清涼油涂在疼痛處及其周圍的關鍵穴位上,可以緩解疼痛。這是利用了清涼油的辛涼解表的袪濕氣作用。? 治咽痛:咽痛初起時,清涼油涂在頸部,用手掌反復推擦至皮膚發熱,1~2小時后緩解或消失。自身扁桃腺初感有恙,用清涼油磨擦扁桃腺位置的外部皮膚,直到發熱。尤其是睡前效果最佳。當然,也可根據自身需要,再吃點消炎藥,一般次日見效。? 緩解牙疼: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如果還來不及去醫院,可以先用清涼油緩解牙疼。只需要漱口后,用棉球蘸少許清涼油涂在病齒上,就可有效緩解疼痛。? 用于輕度燒燙傷:輕輕涂抹于患處,可緩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現,處理越早效果越好。方法:被燒被燙3~5分鐘內(越快效果越好),用清涼油覆蓋患處,覆蓋厚度不低于1~2毫米(約1~2張普通樹葉厚度,面積越大則需厚度越厚)。一般只需敷用十幾分鐘至半小時,但面積越大需時愈長。需要注意的是,若是燒燙傷嚴重,一定要及時送往醫院!? 可活血:涂在胸口和小腿肚上后,劇烈奔跑時能減少胸悶感,而且小腿活血后跑起來更舒服。? 可提神、醫頭痛、開竅等:清涼油和風油精都具有辛涼解表和香串開竅的作用,故可止癢、消炎、消腫。按穴位用之,還能醫治很多種疾病,如在兩太陽穴、風池穴、山根、人中、前發際等處涂之,可提神、醫頭痛、開竅等。? 治療雞眼:雞眼患者,可每天數次將清涼油涂在雞眼上,再用點燃的香煙將清涼油烤熔滲透到雞眼內。如此治療一段時間,雞眼會自行脫落,患者既不會感到痛苦,治愈后患處又不留痕跡。? 凍瘡止癢:很多人一到冬天便會長凍瘡,凍瘡不僅容易發癢而且會潰爛。其實只要在睡前用溫水將長凍瘡的手或者腳洗凈,并在凍瘡處涂抹少量清涼油即可快速止癢。 若是凍瘡面有水皰、糜爛、潰瘍者,最好別擦清涼油了哈。除蟲? 滅蟲:竹制家具出現蛀蟲,只要用清涼油嵌進每個蛀眼,即可滅蟲。? 治療蟄、叮傷:螞蜂、蚊子等蟲子的一般蟄、叮傷,把清涼油涂在被叮咬的地方即可。? 驅蚊:清涼油味有較強的驅蚊作用,如在房間內的各陰暗處,分別放上揭蓋的清涼油4~5盒,可使蚊子在整個夏天都不敢進入房內。? 去除皮膚上的油漆:皮膚上不慎沾了油漆,一時又沒有溶劑擦洗,可用清涼油少許搽抹,1~2分鐘后,再用干凈的棉花輕輕擦凈。如油漆已干,擦清涼油2~3分鐘后,漆皮就會自動卷起,用手指撕下即可。? 去掉衣服上的漆漬:在剛沾上漆漬的衣服正反兩面涂上清涼油,幾分鐘后,用棉花球順著衣料的布紋擦幾下,漆漬便可清除。除陳漆漬時,要多涂些清涼油,漆皮自行起皺后即可剝下漆皮。將衣服洗一遍,漆漬便會完全去掉。? 除廁所臭味:將一盒清涼油打開蓋放在角落低處,臭味即可消除。半月左右刮去盒內最上邊一層,如此反復直至1盒清涼油用盡,一盒清涼油可用2至3個月左右。 ? 去除鞋柜異味:把清涼油放在鞋柜中,可以去除異味。? 改善暈船暈車:外出常暈車暈船的人,在口罩上涂點清涼油,上車、船前戴上,就不會暈車暈船了。? 抹清涼油順暢排便:清涼油涂抹于肚臍,可治療便秘。中醫認為清涼油有疏通竄氣的功效。不妨試試將清涼油涂抹到臍部,不出半天時間就有了便意,順利排便。? 去除口香糖污漬:把清涼油涂在口香糖污漬上,一會兒污漬就會變軟,用手一摳就掉下來了。? 消除手上的筆墨跡:用清涼油反復涂抹,可以消除手上的圓珠筆和簽字筆墨跡。? 有助于揭下器皿上的粘紙:在器皿上的粘紙上涂抹清涼油,將其揭下來比較容易,而且沒有痕跡。使用清涼油安全提示: ? 本品為非處方藥,患者可到藥店自行購買,用藥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藥物的適應癥、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 ? 本品不能用于眼睛、外陰等皮膚粘膜及皮膚破損處。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品為外用藥,不可內服。 ? 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 清涼油含有的樟腦對孕婦有一定的刺激,可能會刺激子宮出現收縮,引起流產,所以要注意避免孕產婦使用。 ? 涂抹部位如果出現明顯灼熱感或瘙癢、局部紅腫等情況,應停止用藥并將用藥部位清洗干凈,必要時向醫師咨詢。 ? 用藥期間出現任何嚴重、持續或進展性的癥狀,應及時咨詢醫生或就醫。 素材來源 | 上海潮生活、、中國中醫藥報、健康時報、網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