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者為盜汗。 前人有自汗陽虛,陰虛盜汗之說,是指自汗、盜汗發病一般規律,但不能概況全部,汗證治療當分虛實,辨寒熱。 一、自汗 1、營衛不和——調和營衛 表現:汗出怕風、周身酸楚、失眠、遇情緒波動,汗自出或汗出加重、苔薄白脈緩。 方藥:桂枝湯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 2、肺氣不足——益氣固表 表現:汗出畏寒、動則汗出加重、體弱多病、不耐風寒、極易感冒、面色少華、脈弱苔薄白 方藥:玉屏風散+麻黃根、浮小麥、煅牡蠣。 防風、黃芪、白術。 3、熱淫于內——清里瀉熱 表現: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燥不寧、或兼有肢節煩痛、發熱、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洪大。 方藥:白虎湯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二、盜汗 1、心血不足——養心補血斂汗 表現: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白脈虛。 方藥:歸脾湯 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 表現:潮熱盜汗、虛煩少寐、形體消瘦、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方藥:當歸六黃湯 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黃芪。 以上方藥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