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不懂皴法,山水畫就無從談起。傳統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非常繁復多樣,形成了成熟的體系,從臨摹古畫入手的山水畫初學者,最容易被各種傳統皴法所拘束,筆筆講來歷,處處講規矩,小心謹慎,生怕出錯,一畫某個山某塊石,就想到傳統技法中應該用那種皴,這種皴法有什么要求,等等。 其實皴法哪有這么多講究! 皴法的作用,在最終的目的上,和西畫中的塊面一樣的,是要表現出山石樹木三面(亮、灰、暗)的立體感,以及它們的肌理感、紋理感,只不過東方畫家和西方畫家走的是不同的路線而已。中國古代的畫家,通過觀察大自然和繪畫的實踐,不斷總結出了各種皴法;這些皴法,實際上是一些形象化了的符號,比如披麻皴、斧劈皴、雨點皴等,名稱就很形象,但其本質就是點線面,就是符號,是繪畫的手段和語言。在現實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實景中,除非很典型的山,你很難分清那里是披麻,那里是折帶,那里是斧劈,情況復雜得多,所以我們在山水畫創作時,千萬不能被“皴”束縛了,不要那么呆板和絕對,完全可以靈活運用,只要達到了目的、達到了最后的效果就行。 傳統皴法非常多,幾十種,但從現在的眼光看,大體無非三種:線皴、面皴和點皴。具體來說,線皴主要有披麻皴、解索皴、折帶皴、荷葉皴,前二種主要用來表現有植被的山,后二種主要用來表現石頭山;面皴,就是用墨塊(墨團)去皴,如斧劈皴、云頭皴之類;點皴就是用點去皴,比如傳統的米點皴、雨點皴等,實際運用中,可以單點,也可以把筆打散來點。 這里要強調的是,不管什么皴法,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為你的造型、造境服務的,皴法本身只是技術,離開了具體的畫面,皴法等于零;你把某種皴法畫得再完美,再到位,它也不可能成為藝術作品。 另一個需要調強的是,在山水畫創作的實際運用中,其實點、線、面三類皴法,每種掌握二到三個具體皴法就夠用了,大可不必每個皴法都去學會,因為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實用、夠用即可(很多畫家用得最多的皴法,也就二三種),而且這些皴法可靈活運用,不必拘泥于古法。 子語/ 整理自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訓練營第四、五期 圖片選自張際才皴法教學課稿及《怎樣畫寫意山水》(嶺南美術出版社 2017版)、《張際才山水畫冊》(2020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