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最聰明的人,都是利他主義者。 很難理解么?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過一件事,就是,令人進(jìn)步的事情都是痛苦的,都是違背人本性的。 比如克制,比如自律,比如努力,比如整理房間,或者是情緒管理。 但凡令人越變越高級的,都是與人內(nèi)在天性相悖的。 人的本性,至少不那么光輝的一面是這樣:懶惰,貪婪,自私,嫉妒,無知……等等等等。 通過這些共性,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dāng)成座右銘的人,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比起給予,所有人都更喜歡索取,你處于其中,瘋狂索取,你能得到什么?只能被人遠(yuǎn)離。 人們害怕自身擁有的東西被你索取走。 所以最聰明,最高境界,一定不是順從本性,一定不是自私的索取,而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利他思維。 就像兩個人一起合作做事,假如你一味地想要從中獲取個人利益,別人會愿意跟你合作么?很顯然不會,所以這種時候你必須要思考并且拿出有力的籌碼,即,對方能得到什么。 每個人都存在自私心理,就像是一群餓狼,你比他們更餓,他們只會遠(yuǎn)離你,害怕你搶奪他們的食物。如果你適當(dāng)?shù)胤懦鲆恍┦澄铮渌吮銜N近你,因為你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在他們看來你是有價值的。 工作中也是一樣,假如你跟著一個人干總是能撈到好處,你會不會信服他?會不會死心塌地? 人際交往中呢?還是一樣。如果一個人做什么都很貼心,照顧到每一個人的感受,你會不會想要親近他?比如你肚子疼,別人都沒發(fā)覺,只有他給你倒了一杯熱水,你會不會升起對這個人的好感? 假如,工作中,你給那個讓你得到好處的人努力工作,別人也是,那么他的總體利益是不是就跟著擴(kuò)大了?生活中,你對那個倒水的人印象極好,別人也是,有好事你們是不是第一個想著他? 他們虧了嗎?沒有。你虧了嗎?沒有。 共贏,才是至高無上的道。利他,是共贏的開端。 怎么利他,這是一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展現(xiàn)自我價值。 前文也論述了,只有先拋出磚才能引來玉,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但是這個磚要怎么拋,孩子要怎么舍,這里頭有大學(xué)問。 也就是一個閾值。 超過這個閾值,這個限度,別人的好感就會轉(zhuǎn)化成習(xí)慣,認(rèn)為你“應(yīng)該如此”。 比如說團(tuán)隊里有兩個人,一個人有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但是辦事耐心不足,需要組員一同完成;而另一個人智商超群,冷靜沉穩(wěn),什么點子都想得出,什么事情也都能做得好,和他在一起,其他人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那么你會更想要跟誰一起呢? 這兩個人都為團(tuán)隊做出了貢獻(xiàn),都讓別人感受到了他們的價值,但是為什么第一個吸引人,第二個反而令人生畏?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這個度。 孩子太多,狼不敢過來了。 待人接物也是一樣,你在關(guān)鍵時出手相助,人家會感激你很久很久,如果你事無巨細(xì)地照顧對方,對方反而會覺得你是個濫好人。 這其中有一個利益得失問題。只不過和金融學(xué)比,這里的利益是看不見的,但從心理學(xué)來看,別人對你的每一分心理變化,都是一個利益浮動的問題。 就像很多工作單位想要招人都會率先寫明“我們能給你什么”,就像人緣最好的人永遠(yuǎn)是對所有人展露善意的。 永遠(yuǎn)記得,利他就是極致的利己,無私就是最大的自私。 |
|
來自: 昵稱2855642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