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張謇說過,“人患無志,患不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向耳。” 筆者認為,每一所學校更應如此,擁有學校的精神,以及使命、愿景、價值觀等,也就是屬于自己的靈魂。這種集體的精神經過總結提煉,往往以校訓的方式呈現出來,目的是讓全體師生員工做一個有精神的人。但是要落實到學校的日常教育行為中,融為教師和學生的內驅力,那么必要且最佳的辦法就是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加以傳遞。 這里說的文化,是人所表現出來的信念和行為,體現在一個人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對待集體、對待社會、對待世界的態度上,是品質、知識、道德等的總和,是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 我們可以對以下4個關鍵點進行深度思考,再在學校管理中落實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主要有兩種表現形態,一為傳承,一為生長,都需要文化的自覺才能衍生創新。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新教育實驗討論學校文化,首先就是要讓學校處于一種自我覺醒的運動狀態——倡導學校整體和其中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處于成長狀態,努力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種成熟的學校文化,對“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要抵達何處”等使命、愿景、價值觀的問題有明晰的認識,并用這種明確的理念,照射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學校管理、班級文化,還是教研風氣、學校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共同體和其中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舒展,且趨向明亮與輝煌。 學校應將這種認識用文本固定下來,作為制度層面加以考慮,并指導全校師生行為。它應該是一個學校的“基本法”,不可輕易更改。否則。我們所看到的不再是文化意義上的那所學校了。 同時,我們也要厘清“學校文化力”和“學校文化”的區別。 “學校文化”是指以師生價值觀為核心,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流動形式和物質形態。主要表現為學校群體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 “學校文化力”則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能量”,表現為學校文化對學校群體所有成員所產生的認知力、導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動力、約束力,以及對社會公眾所產生的識別力、輻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 二者的聯系為:一所學校,即便是擁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就一定擁有良好的文化力;學校成員只有創造性地、有效地運用學校的文化元素,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才能夠促進學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戰略目標的達成。 教師只要進了教室,身處師生共同組成的班級共同體中,那么他的角色就起了變化。他就是那個教室文化——班級共同體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的倡導者和守護者,帶著一群年輕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難,達到那個理想之境的靈山,并讓每個孩子“成才”。 然而,這一切的達成,除了需要共同的使命以外,還需要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否則他們將只是一位“監工”和一群疲憊厭倦的“工人”,坐在一個叫教室的地方,生產一種叫分數的產品而已。生活于同一個教室中的人,應該是一群有著共同夢想,遵守能夠實現那個共同夢想的卓越標準的同志者、同行者。 教室文化是締造出來的,強調“人”在教室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既包括班主任、學生,也包括任課教師、教輔人員、校工、父母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人。從另一個角度講,教室文化是課程建構的延伸,學校的一切活動皆為課程,班本課程的起點就是共同愿景的確定與達成。班主任和所有的教育參與者一起,帶領孩子們為自己的班級命名,設計班徽Logo,制作班旗,選擇或創作班歌,吟誦班詩,確定屬于班集體每一位成員的共同節日…… 當師生朝向的美好精神落實在一項項實實在在的班級物象、作品、活動中,教室就從師生生活的物理場所轉變為具有溫度和生命的第二家園,起到引領、庇護、陪伴的作用。 故而,讓教室成為建設學校文化核心地帶,原本有可能虛無縹緲的學校文化就有了真實具體的載體。 學校可以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進一步推進: 一是通過閱讀建立班級共同密碼。閱讀是教育的基礎手段,是貫穿教學的基本要素。可以使教師登高望遠,明晰行動的真理;尋找到與自己尺碼相同的人,相互賦能,堅守本心;可以使師生擁有統一的解讀話語,形成一致的表達方式,認同共通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建立教室共同愿景。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普通教師,只有說服自己擁有一顆積極朝向未來美好的心,才會相信教室是師生精神棲居的場所,在這里可以穿越課程和歲月,沐浴德性、情感、知識、個性、審美等的光輝,從而書寫屬于教室的世界和歷史。 三是建立榜樣為引領的共同主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班級、榜樣教師、榜樣學生甚至是榜樣父母的故事言說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行動所獲得的成效,而持續的多種形式的榜樣展示會源源不斷地釋放正能量,凝結為共同的教育主張,最終讓追隨者也變成引領者,成為班級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樣的班級元素自然成為學校文化的有力支撐。 一代代師生把學校的重要理念、精神轉化為行動,行動積淀為傳統,再一次次地用節日、慶典的儀式來加以傳承,就建構起了屬于學校、師生的關鍵的日子。 反過來,每一個節日又都是其教育理念、精神的一個側面呈現。 第一個層次是注重挖掘節日文化的內涵和作用,從以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課程開發做起,凸顯民族文化,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融合學校的傳統活動,如開學儀式、成人儀式、期末或畢業慶典、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等教育生活中的重大日子,進行全方位設計,系統策劃,生動演繹,使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時刻,形成學校首批特有的節日文化。 第二個層次是創設學校節日。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期間為學生創設了許多的節日,例如按照自然生活有春天的歌節、花節、鳥節,秋天的首捆莊稼節、果園節,冬天的新年松樹游藝節、堆砌雪城節;按照學校生活有開學第一天的首次鈴聲節、畢業時的畢業鈴聲節;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女孩節。學校也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例如開學日、師生生日、畢業日、閱讀節,以及生發于區域、學校、班級的特殊意義的節日。 第三個層次即在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二次開發和拓展延伸,每一項課程的啟動一定安排儀式,結束一定安排慶典,基于我國基礎教育功利主義色彩鮮明存的當下,儀式和慶典在一定程度上軟化和緩解了諸多硬指標給師生帶來的壓力,讓他們享受了教和學的快樂。 第四個層次是積極鼓勵教師以教室為陣地,與學生共同編織更加豐富的班級節日生活,讓教室成為美好事物的集聚地,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中心,成為朝向完美的生命場。 這些才是兒童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也就是我們追求的讓孩子記得住的教育。鄭重地對待這些日子,“擦亮”它們,“裝點”它們,將使得教育生活不再平淡,值得期待,難以忘懷。至此,人為設置的節日就會逐漸演變為如同自然節氣一樣的存在,即使孩子長大離開了學校,那個獨特的日子也會在他們的記憶中定期到來,成為很難遺忘的記憶,永遠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文化是以兩種方式保存下來的:文化中的英雄敘事和神圣性的建筑。反過來,故事和建筑往往成為文化超越時間的見證。如果沒有自己值得流傳的故事,沒有走出來的英雄,這說明一所學校還沒有自己成熟的文化。 所有曾經在學校生活過的人,誰是教師、學生心目中的英雄?換句話說,一所學校應該樹立怎樣的英雄和榜樣呢? 最近成為網紅的湖北省宜昌市二十七中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這所書法傳統特色學校,定期將學生書寫的校名張貼在校門口專門制作的校牌櫥窗中,已經堅持了四年之久,被譽為學校最有靈魂的“招牌”。 無獨有偶,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二十年如一日在校內張貼的名人名言全部來自歷屆校友,很好地體現了該校“現在你以學校為榮,將來學校以你為傲”的理念。 建設學校文化,就要讓那些與社會文化高尚面、積極面息息相通的師生個體成為學校的英雄與榜樣,成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為學校敘事中的絕對主角。 那些如老黃牛般忠誠踏實的人,確實曾是我們的英雄;那些沖破重重難關獲得比賽榮譽的,也確實是學校的精英人物。但是,一所學校還應該有更偉大也更樸素的教育傳奇,像雷夫的第56號教室,像愛林·格魯威爾的“街頭日記”,甚至像基丁老師那樣“失敗”而同樣令人尊敬的教育改革。 我們的很多學校可能建筑豪華、硬件完善、師資層次較高,但就是沒有真正的英雄、榜樣、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所有學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最應該反思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通過學校文化的建設,可以改變師生的行為方式、學習方式、精神成長方式,促進文化共同體的建立和文化人格的形成。 從這個朝氣勃勃的文化共同體里走出的,將是一批又一批“榜樣教師”和“理想學生”: 他們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 他們積極進取,敢于創新,富有個性,具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思想; 他們自信自強,永不放棄,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充滿旺盛斗志和樂觀精神; 他們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 他們善于與人相處,善于與人合作,有著和諧的人際關系,受人歡迎; 他們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善于贏得教育教學的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