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意思就是十個人當中就有九個人有胃病。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飲食入口,首先影響的就是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健康體檢意識也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結束后,一部分人拿到的檢查結果顯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因為該病起病緩慢、反復發作、不易治愈,與胃癌的發生關系密切,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什么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呢?這個病需要怎么治療,又如何預防呢?
本期名醫面對面
我們邀請到了
脾胃病科主任劉銀鴻
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相關內容
為廣大朋友們答疑解惑
什么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發現和內鏡下行胃粘膜組織活檢病理所見。本病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隨之增高,病變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流行病學顯示胃癌高發地區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比低發區高。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上腹部脹滿或隱痛,惡心、噯氣、食欲減退,或有消瘦、貧血等全身癥狀,根據其臨床癥狀,其歸屬于中醫學的胃脘痛、胃痞、嘈雜等癥候的范疇。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表現
少部分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上腹部脹滿、隱痛、惡心、噯氣、消瘦乏力、食欲減退,也有患者會有反胃酸等癥狀,少數患者還有貧血、腹瀉等,如果伴有粘膜糜爛,上腹痛較明顯,并出現出血。
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可能是慢性非萎縮(淺表)性胃炎的遷延不愈,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
2.研究顯示,具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家族史的患者,其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明顯增高。
3.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HP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炎癥程度呈正相關,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4.可能與免疫力低下有關,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粘膜的漿細胞內,常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故有學者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
5.可能與重金屬的接觸有關,比如鉛、汞、碲、銅及鋅等對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防治
定期復查胃鏡,必要時病理活檢
目前公認的胃癌演變過程為: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胃癌。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約為1%/年,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對這些患者定期隨訪,萎縮性胃炎不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內鏡和病理隨訪,中~重度萎縮或伴腸化生者每1年隨訪一次,輕度異型增生每6個月隨訪一次,重度異型增生者需立即復查內鏡和活檢病理檢查,必要時手術治療或內鏡下局部治療。
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
根除HP可有效治療非萎縮性胃炎,并可防止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
西醫治療
西醫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如同時伴有胃粘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上腹饑餓痛等癥狀為主者,可予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抑酸保護胃粘膜治療。伴有上腹飽脹、早飽等癥狀為主者。可予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如胃復安、多泮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當腺體萎縮,粘膜屏障作用減退,胃酸、消化酶分泌減弱,致胃排空延遲,上腹脹滿,使用消化酶類藥物(達吉等),可改善消化不良癥狀。
中醫治療
中醫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依據辨證論證理論,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肝胃氣滯證、肝胃郁熱證、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及胃絡瘀血證來分型治療。依據不同證型選用不同的方劑及中醫外治治療。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經過中醫治療后,一些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胃粘膜出現了逆轉。
生活習慣的改變
首先需要避免暴飲暴食、忌食過冷或過燙,少喝咖啡、濃茶以及偏食等,減少破壞胃分泌的節律性,引發萎縮性胃炎。高脂、高糖、高鹽、高油食物,油炸、腌熏、辛辣等刺激性食品,都可對胃黏膜產生物理性和化學性損害。其次需要戒酒限煙,長期的尼古丁刺激,可使胃酸過多,從而產生有害作用;長期酗酒,可致胃黏膜損傷,乙醇(酒精)濃度越高,損傷越強烈。還需要保持樂觀穩定情緒。精神壓力過大、情緒低落或焦慮、怨恨、緊張、恐懼等情況如果持續存在,常可影響胃的蠕動和胃酸分泌,而誘發胃炎或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