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祁家通背拳第六代傳人季玉林先生認為:兵器是手的延長,一丈多長的大桿不同于槍法,屬馬上武藝,始于冷兵器時代的長矛作戰技術,操練時手的把位異于小花槍的"疊拿"持槍,講究"后屯把",即后手不握桿梢,離桿梢一肘遠,若在陸地上操練,即會失去原本的真實技擊含義,況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沒有實際的實用價值,無須予以保留。而刀法,是單手兵器,其中很多單操的刀點,可以予以保留,稍加訓練,可以使學人隨意用任何物體代替兵器,形成器械技擊。因此,從表面上看,是舍棄了刀槍,而實際上,豐富了器械的范圍,不僅限于刀槍,使學人能夠得到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器械技擊技能,并使祁家通背拳更加與時俱進,且不失武林先輩之本意。 小連手,是祁家通背拳技擊的核心訓練方式,歷經幾代人的不斷發展,于近代形成了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是區別于其他拳種的重要標志,它具有強烈的隨機性和不可重復性,并且招法嚴謹,符合技擊規律,在外行人看起來眼花繚亂,變化莫測,內行人看來,則醒懈有度,身步有章,舉手投足,無不契機,理之深妙,不可盡言。屬武林中易聞難得之技。 折疊編輯本段勁法概述以"兩臂相通"的通臂勁而著稱。 要求臂由松肩發出,通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另外,前手尖、前腳尖、鼻子尖,必須對正在一條豎直線上,即所謂的"三尖正"。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祁家通背拳說來它是勁法形成的關鍵,而非僅僅是規范姿勢的要求。拳譜中對于勁法的要求有20個字"冷彈脆快硬,沉長活柔巧,重猛輕靈抖,涵虛粘連隨"。在單操手中,要求達到各種功力,特別是以"抖翎勁"為中拳、拍掌等主要招法的勁勢。 練習時,有擊響聲是祁家通背拳的操手特點,老師通過辨別聲音判斷學生勁法的對錯,以便加以輔導,另如所謂"寸勁",在祁家通臂拳屬于基本功的訓練范疇,單操手中,必須要練出來的。 在技擊中講究沾衣發勁,不提倡使用本力、拙力,而且勁法集中,招法冷脆,應者立撲。 因此,"冷脆"既是祁家通背拳的主要勁法,又是其技擊的風格特點。 折疊編輯本段技術框架通臂拳強調技擊,講究手眼身法步。初學先操"吊袋"一式,再輔以各項基本功,如"活臂法"|"活腰法"、"活胯法"、"活膝法"等等,后從"圈手"、"撣手"、"斬手"逐步開始單操手的練習,前輩云"入門先習圈撣斬"。 手法有108種單操方法,分別從勢法、勁法、用法三個方面訓練每一單式,學人必須在熟練掌握勢法之后,老師才酌情為其講解勁法和用法,以成初級技擊。再經連手的訓練,達到比武動手的水平。 眼法是輔助手法進攻的必要方法,在單操手和連手中有專門的訓練要求,同時眼法在手法與身法的銜接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祁家通臂拳中很多手法的使用秘訣是"一看對方就倒了",故不可不詳察。 身法是勁法的基礎,沒有身法的發招,即便有力量也是"本力"而非"功力",在群戰中以一敵眾容易造成力不從心或體力透支。單操手中的勁法訓練,實際就是身法路線的強化,連手中由于招法之間的聯系,一方面依靠身法的自然過渡,另一方面加大了身法的作用。 法的范圍包括既廣泛又具體,首先是具體每一單式中與招相配合的法,即為招手所創造的條件。深層次上,在比武動手中有主動進攻的"醒門過步法",防守反擊的"懈門驚赫"法,還有貫穿醒懈的"收神驚赫"等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極強的實戰理論與方法,也是過去先輩們實為珍寶,絕不輕傳的技擊核心。 折疊編輯本段相近流派近代流傳于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傳,除此以外,以通臂或通背命名的拳種還有"通背猿猴"(六合通背)、"二十四式通背"(白猿通背)和"兩翼通背""五行通背"、"金絲合葉通背"等等,都與祁家通背不盡相同。 折疊編輯本段代表人物季玉林先生,1930年生人,祁家通背拳第六代傳人,系祁家通背拳第五代傳人楊桂林先生嫡傳弟子,原北京東四十條劉月亭先生所傳承一脈,即: 祁信(第一代) 陳慶(第二代) 王占春(第三代) 劉月亭(第四代) 楊桂林(第五代) 季玉林(第六代)。 楊師無有子嗣,由先生侍奉二老終寢,故得恩師傾囊相授。 先生深感祁家通背拳歷代前輩在傳承的保守惜藝,使得拳術中大量珍貴技擊技術幾近失傳,遂開明宗義,將先輩所傳之真意,授予后人。得楊師許可,將原拳譜中無實際技擊含義,或者可以代操的手法去除,添加進原本屬于單傳、秘傳的各種單操技法,重新成108單操手。另將技擊連手的方法,普傳予后人。并主張以現代器械技擊總法替代不合時代發展的大桿與單刀的操練。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季玉林先生所培養的祁家通背拳第七代傳人中,桃李疊出,涌現出如:張志誠、解用墅、趙春發、王大鳴、周占山、馬曉松等一批擅于技擊的傳統武術人才。 第八代如康全友、劉利群、鄭凱、唐寶杰、李斌、馬健、鄭建國、仲福憲、張鵬、董長增等,亦不辱師門,成長迅速,有些還步入回饋社會的行列,投身于傳統武術教育事業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