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周禮》中記載了玉之六瑞,其中的谷璧就是指帶有谷物紋飾的玉璧。 漢 雙龍玉璧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谷紋是谷物發芽葉的樣子,是農耕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它象征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盼望。 谷紋常見于玉器,形如豆芽、逗號。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 接下來,本文嘗試淺析下谷紋的起源發展和種類特征。 一、谷紋的起源發展 谷紋的逗號型外觀,看上去抽象概括,和春秋時期玉器上繁復具像的龍首紋(蟠虺紋)有承上啟下的淵源關系。 春秋 獸面龍首紋玉佩 春秋末-戰國早 龍紋玉璧 力銘古藝術藏 春秋晚期玉器上的龍首紋,保留具象外觀,開始逐步呈簡化,甚至產生分解的現象,分解后的龍紋表現形式為谷紋、卷云紋、長尾蝌蚪紋。形制上越來越簡化抽象。發展至戰國時期,龍紋分解現象極為普遍。 春秋末晚期 龍形玉佩 戰國 龍形墨玉佩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還有一點值得討論的是,青銅器上的乳釘紋早在商晚期就已經出現,但玉器上的乳釘紋直到戰國晚期甚至西漢才大量出現,這之間幾百年的斷代傳承關系是怎樣的,看來還要今后慢慢討論。 商 乳丁紋青銅方鼎 國家博物館藏 二、種類特征 本文根據從春秋晚期谷紋始現起,至此漢代發展完成,按照逐步演變、并行影響的形制不同,可分為以下5種: 1.連線谷紋(亦可稱,簡化龍首紋或云谷紋)
![]() 此時的龍首紋已經逐步演變成蟠虺線條短粗、龍首眼睛消失、谷云緊致、排列規整的簡化形態: ![]() 戰國 臥蠶紋璜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戰國 臥蠶紋璜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戰國 谷紋韘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 2.平鋪谷紋(亦可稱旋渦紋) ![]() 戰國 玉璧與龍形玉佩 湖北省博物館藏 ![]() 戰國龍形佩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戰國龍耳谷紋黃玉系璧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此紋飾應該說是所有谷紋里面最簡化的,不用浮雕,微減地或只采用陰線刻畫出一圈渦紋,如水中漩渦一樣順時或逆時針旋轉: ![]() ![]() 戰國 龍首紋璜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戰國 谷紋壁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 戰國 谷紋璜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 漢 玉璧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3.圓潤谷紋 ![]()
![]() 戰國谷紋壁 國家博物館藏 (力銘攝) ![]() 戰國 谷紋管飾 國家博物館藏(力銘攝) 此時谷紋已達到成熟期,變得圓滑有弧度,四周打磨精細,用微減地技法搓起一小凸玉點,如一個個小豆芽: ![]() ![]() ![]() ![]() ![]() 4.蒲席谷紋 ![]()
![]() ![]() ![]() 漢 玉璧 河北博物院藏 (力銘攝) 顧名思義,就是仿照蒲席間的交叉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菱形的紋樣,六菱形上平面有時還琢有平鋪谷紋。此樣紋流行于漢代,宋明之間也有少量制作。古代早期的人們常常是席地而坐,即坐在用蒲草編織的席子上,琢刻蒲紋表達了人們對于安居樂業的向往和祈求: ![]() ![]() ![]() ![]() 5.乳丁谷紋 ![]()
![]() 乳丁紋在技法上可以說是所有谷紋中最講究最精細的了,可以說是蒲席谷紋的“精修版”。它要在蒲席谷紋打好的地子上把毛糙的部分打磨平整光滑,還要把菱形凸玉點修磨成一個個排列有序的圓玉點,如一滴滴水珠灑落鏡面。可以想象做這樣一塊玉璧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巨大地: ![]() ![]() 漢 玉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漢 玉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有時候也會出現蒲席谷紋、乳丁紋相結合出現在同一件玉器上。 ![]() 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谷紋在春秋至漢代整個的發展脈絡: 萌芽期谷紋受到了春秋時期龍首紋的影響,發展出了“濃縮版”的短小卷曲的連線谷紋。因為小巧易雕鑿,所以被密集運用到玉璧上,給玉璧大量生產創造了條件。 ![]()
濫觴期谷紋進一步簡化、自成一派,形成了前無古人的嶄新形制。不管這種形制背后的文化是對五谷社稷的崇拜也好,還是對天斗星數的認知也罷,它都可以在戰國的幾百年里傲視群雄。 ![]() 戰國 龍形玉佩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 戰國 鳥形佩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 戰國 玉璜 河北博物院藏(力銘攝) ![]() 蛻變期谷紋也許是受到了青銅器乳丁紋的啟發,演變出了干凈、洗練、規矩的乳丁谷紋,一甩前朝繁縟的風格,讓人眼睛一亮。 ![]()
大時代必定影響大文化。戰國歸漢,百家爭鳴到大一統,在玉文化表達上,是肯定要趨繁為簡,從多樣到統一,從無序到標準。 ![]()
![]() 戰國 雙鳳出郭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戰國 谷紋玉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漢 玉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總之,谷紋的出現,是對青銅器乳丁紋和玉器龍首紋的創造性借鑒。谷紋在戰國晚期成為主流,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玉器本身發展的多重作用下形成地。 ![]() 戰國 玉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未來市場走向,聽我跟您聊聊. {漢代龍紋出廓玉璧 保利香港2013春拍 1198990元人民幣成交 } ![]() {漢代鳳紋乳丁玉璧 保利香港2013春拍 830070元人民幣成交} ![]() {漢代谷紋玉璧 保利香港2013春拍 415035元人民幣成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