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她總是纏著媽媽問道:“將來我能成為一個大人物嗎?”“別想這些事,孩子。”她不解:“為什么呢?”媽媽說道:“像我們這樣生活在貧民窟的人,能有粥喝就很不錯了!”今年這個貧民窟少女16歲了,她不僅有粥喝,而且一夜成為全球矚目的象棋女王,她的故事還被拍成勵志電影。這個倔強的少女,將微笑著向全世界證明:我真的成了一個大人物。 她就是在國際棋壇為烏干達贏得了不少榮譽、年僅16歲的烏干達女孩菲奧娜·穆特希。 菲奧娜·穆特希出生在烏干達最大的貧民窟卡特維。在這里,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惡劣的環境、暴力和疾病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當地居民。沒有干凈的水源,缺少食物,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區,艾滋病、瘧疾、埃博拉、肺結核在此肆虐……3歲那年,菲歐娜的父親死于艾滋病,全家生活沒有著落,沒有食物,也租不起房子,只得流落街頭。 菲歐娜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填飽肚子,只好拼命的工作,每天凌晨三點就到市場上批發鱷梨、茄子、南瓜等蔬果,再販出去掙錢。雖然母親終日不知疲倦地在市場上忙碌,但仍然無法解決溫飽問題,菲歐娜和哥哥為了能活下去,終日在外尋找一切可以吃進嘴里的東西。對菲歐娜和她的家人來說,生活就是不斷與死亡的抗爭。 一天,哥哥跑回家告訴她,有一家基督教慈善基金會在教孩子下國際象棋,而去學象棋的孩子能夠在那里免費喝粥。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既能學國際象棋,又就可以免費喝粥,倍受饑餓煎熬的菲歐娜動心了。雖然她不知道國際象棋是什么,但她知道,學會它,就有粥喝,自己就能活下去。9歲的她穿過卡推塵土飛揚的街道,穿過街邊破破爛爛的民房,穿過滿地的垃圾和老鼠,穿過她貧窮的生活,每天步行六公里去學國際象棋,這是她唯一能生存下去的希望。 剛開始,基金會里有些孩子欺負她,不讓她來搶飯碗吃飯,還叫她滾開。被人驅趕不算什么傷心事,她生活在貧民窟,這樣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驅趕,但又反復來到這個基金會學象棋,參加比賽,就是為了能夠有飯吃。她不識字,也看不懂棋書,只能日復一日地旁聽教練的講課,在晚上回家之后,點起一盞燈火,在自家破舊的房屋里練習。 基金會里的小伙伴輕蔑地對她說:“菲歐娜,你連棋譜都看不懂,學棋怎么能有出息?做夢吧!”但菲歐娜一臉倔強,她暗下決心:我一定會贏!此時,拿冠軍成為她唯一的夢想。羅伯特教練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頗有天賦又努力的女孩。菲歐娜在學棋和下棋時表現出的拼勁,失敗之后不服輸的韌性讓羅伯特不由地驚嘆。于是,羅伯特開始重點輔導她,菲歐娜·穆特希的棋藝不斷增長,在象棋方面的天賦被激發出來,直至戰勝了她的教練,進入了國家隊。 2007年,11歲的她獲得了烏干達女子青少年錦標賽的冠軍。2010年9月30日,菲歐娜代表烏干達參加了第39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一路過關斬將,榮獲亞軍。2012年第40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上,菲奧娜帶領隊友屢挫強敵,把國家隊的世界排名提升幅度為19位,成為全國英雄。世界象棋聯合會授予她女子候選大師(WCM)稱號,這是烏干達建國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得這個稱號。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有的人不肯面對現實,終究會被撞得頭破血流;有的人肯面對現實但甘心屈服,以跪姿荒度余生。菲歐娜說:“只要還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就不要選擇低頭啜泣。”這個16歲的少女用行動教會我們與生活抗爭的方式:向命運低頭,就什么也得不到。這就是她為什么總是能夠喝到粥、贏得比賽的原因所在。 作者簡介:梁水源,筆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隨源等。曾經:當過農民種過地,擺過地攤受過氣;上過大山養過雞,下過大海捕過魚;上過戰場殺過敵,解甲歸田靠教育。文字散見于《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知識窗》《意林》《遼寧青年》《高考季》《花開不敗》《特別關注》《求學》《當代青年》《智富時代》《青州文學》《廈門工人》《職業》《少年月刊》《博愛》《啟迪與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閱讀》《農民日報》《中國審計報》《中國石油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中國老年報》《老年康樂報》《家庭百科報》……公開發表數10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