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不僅與吃、動有關 首先,肥胖與遺傳關系密切。父母雙方均肥胖者,肥胖的發生率遠高于父母中有一方肥胖者。 其次,肥胖的發生與年齡、性別、職業也有一定關系,35歲以后肥胖的發生率呈增高趨勢,女性在產后或更年期更容易出現肥胖,腦力勞動者的肥胖發生率高于體力勞動者。 第三,人的食欲受精神狀態的影響,心情愉悅放松時,迷走神經興奮,胰島素分泌增多,食欲相對亢進,更易導致肥胖,出現所謂的“心寬體胖”;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食欲被抑制或食物不易被消化吸收,會出現“吃不胖”的現象。 第四,內分泌因素也悄然左右著人們的體重,比如,甲亢患者多飲多食卻體形偏瘦,甲減、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超重或肥胖。 此外,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睡眠不足等也是肥胖的常見原因。 益氣健脾,糾正過胖過瘦 中醫對“狂吃不胖,喝水都胖”現象早有獨到的解釋。中醫認為,胃主受納,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脾胃為五臟之本,有決生死之功,如果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較少出現“狂吃不胖,喝水都胖”的現象。 善食而瘦者,怎么吃都不胖,真可謂“酒肉穿腸過”,其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根源是“胃火盛”而導致的脾氣虛?!昂人寂帧钡纳偈扯收?,肥胖的根源并非消化吸收功能太好,而是脾虛所導致的水谷運化失調,體內“邪氣盛”。此處的“邪氣”,中醫稱之為“痰濕”,“喝水都胖”的人往往是肌肉無力、身體不結實的“虛胖”。 無論“狂吃不胖”,還是“喝水都胖”,根源均與脾胃虛弱相關,解決方法應從益氣健脾入手,多吃山藥、大棗、陳皮、雞內金、蓮子等藥食同源食物,也可在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指導下服用健脾丸、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或中藥湯劑。 在益氣健脾的同時,“喝水都胖”者應忌服膏粱厚味等易積聚痰濕之物,多吃薏苡仁、紅豆、茯苓、白扁豆等袪濕化痰的食材,也可服用平胃散等中成藥。 “狂吃不胖”者須清熱滋陰,忌酒、辛辣等助火生熱之物,多吃石榴、石斛、西柚、荸薺等清熱袪火、養陰生津的食材,以降胃火。此外,生活習慣與體重的關系也不容忽視。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營養均衡,同時配合適當運動,并保持心情舒暢。 本文選自《大眾醫學》2021年第1期P47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蔡駿 (當歸 梔子 連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