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
曾經的和現在的阿勒頗露天市場 圖GJ
曾經的和現在的阿勒頗露天市場 圖GJ
曾經的和現在的塞爾柱塔 圖GJ
曾經的和現在的塞爾柱塔 圖GJ
巴布塔村宙斯·博莫斯神廟廢墟里出現了現代帳篷 圖GJ
弦子
“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馬士革必與之齊名。”阿拉伯世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
曾經,敘利亞是一座繁榮安寧的文明古國,其首都大馬士革更被譽為“天國里的城市”。
時過境遷,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敘利亞如今成了戰爭的“風暴眼”。
十年戰亂,讓這里山河破碎,遍地瘡痍。不但百姓被迫流離失所、性命堪憂,那些歷經風霜的文明古跡也在戰火的蹂躪下傷痕累累、面目全非。
今天,這片土地上的古老廢墟又迎來了新的“入侵者”。據《紐約時報》報道,為躲避戰爭,大批敘利亞人逃到敘利亞西北部的古跡里“安營扎寨”。
帳篷、天線、太陽能電池,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在斑駁磚瓦的映襯下,醒目且格格不入……
他們定居古老遺跡尋求庇護
有數千年歷史的教堂前掛起了晾衣桿,雕刻精美的門廊之間種滿了蔬菜,孩子將羊群趕進一個古老的洞穴……
這遠古與現代碰撞的一幕幕發生在敘利亞西北部的阿爾·凱菲爾遺址。這片靠近土耳其邊境的歷史遺跡此前人煙稀少,因為不太引人關注,這個旅游景點更像是一個露天博物館,敘利亞政府稱其為“被遺忘的城市”。
一年前,38歲的阿布·拉馬丹和家人為了躲避敘利亞政府的襲擊,來到這里尋求庇護。
“越來越多人逃往敘利亞擁擠的西北部,越來越多的家庭像我們一樣在這里定居,我們也成了廢墟的一部分。”拉馬丹并不關心他的“新家”在歷史上曾是貿易和農業中心。他在意的,是這里有大量散落的石頭,可供他搭建一個遮風擋雨的住處。畢竟這些石頭經受住了上千年風雨的摧殘。
45歲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哈桑也是“遺跡定居者”之一。他和家人住在巴布塔村附近有著1800年歷史的宙斯·博莫斯神廟遺址的帳篷里。
哈桑以前是個園丁。他和家人為了逃離政府軍進駐的叛軍領地曾多次搬家,最終在廢墟里安頓下來,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房租。
“我們還能去哪兒?無論去哪,你都得付出代價。”哈桑說。
26歲的西漢·賈瑟姆住在拜占庭村的戴爾·阿曼廢墟中,這是她第三次搬家。
“每當下雨,我們都會被淋濕;每當孩子們在廢墟上玩耍,我都會擔心巖石落在他們身上。”賈瑟姆坦言這一切都是無奈之舉。
潮濕的野花反射著陽光,羊群在零落的石頭間游蕩,一個浪漫的居住者在斑駁的古墻上寫道:“你的愛就像一劑解藥。”
“我要是能一直待在家里,從沒見過這些廢墟就好了。”但賈瑟姆覺得,她周遭的環境并不浪漫。
伴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到來,敘利亞西北部的歷史遺跡已成為非正規的難民營。這也引起了當地政府官員的擔憂。
“戰爭破壞了歷史遺跡,貧困助長了非法挖掘。而目前,這些遺址的最大威脅就是戰爭逃離者把這里當做家。”敘利亞當地的文物官員艾曼·納博認為這樣的情況如果繼續下去,歷史古跡可能會面臨消失的風險。
它們見證歷史卻沒挺過戰火
在廢墟里定居,或許只是戰爭“后遺癥”的一部分。在經歷這般人為破壞之前,這些承載璀璨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的遺跡早已因炮火和空襲而“遍體鱗傷”。
敘境內共有6處文化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大多數遺址都遭遇了戰爭的破壞、洗劫和摧毀。
巍峨的神廟,精美的雕刻,氣派的門廊,本地、古希臘、古羅馬和波斯風格在這里巧妙融合……位于大馬士革東北部沙漠的帕爾米拉古城曾被稱為“沙漠新娘”。
可如今,美好的一切都因戰爭的到來蕩然無存。
2015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引爆了在帕爾米拉巴爾沙明神廟周圍布置的大量炸藥,“大廈”瞬間傾倒。
“這是聾子都會聽到的巨響,這是徹底的毀滅。”帕爾米拉居民納賽爾·塔爾目睹了悲劇發生的全過程后感嘆。
巴爾沙明神廟建于2000多年前,是羅馬時代遺跡,用于供奉腓尼基神靈,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但在“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眼中,這些異教的象征必須予以銷毀。
而就在事發的兩周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將古城里最受尊敬的文物看護者、83歲的哈立德·阿薩德斬首,并將尸體懸掛在紅綠燈前,理由是哈立德拒絕透露已轉移的古城文物的下落。
武裝分子還拆除了半打古代雕像,并炸毀了兩座古墓。
“我感到無助且悲觀。”敘利亞文物總干事馬摩恩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表聲明稱,巴爾沙明神廟被毀是“伊斯蘭國”犯下的又一戰爭罪行,對敘利亞人民與全人類而言都是巨大損失。
2014年11月,從大馬士革東北郊區反政府武裝控制地區發射的迫擊炮彈擊中了被譽為這座城市“精神心臟”的大清真寺。另一枚炮彈穿透了大馬士革城堡圍墻西面,留下一個近1米寬的洞。
靠近黎巴嫩邊境的騎士堡,是內陸到海岸的唯一走廊,敘利亞境內的戰略要沖,也曾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十字軍城堡。
“你可以享受優雅、智慧和美麗,但要小心驕傲,驕傲會摧毀一切。”騎士堡內的回廊上曾用拉丁文刻著這樣一句銘文。
而當2014年3月敘空軍的米格戰斗機飛抵騎士堡的上空并投下炸彈,所有的一切灰飛煙滅。
2013年3月,建于8世紀的阿勒頗古城清真寺遭猛烈炮擊。寺內1095年建成、50米高的敘利亞中世紀最重要的紀念碑塞爾柱塔成了反政府武裝的瞭望和狙擊陣地。它的轟然倒塌相當于大本鐘消失于倫敦。
可追溯到13世紀的阿勒頗露天市場曾是中東最好的露天市場,擁有超過12公里的蜿蜒小巷。這里不僅是熱門旅游景點,還代表了阿勒頗這座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古城曾經跳動的經濟心臟。
2013年,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對其進行了殘酷的轟炸,炮火擊中了一個變電站,火勢迅速蔓延,露天市場頃刻間化成灰燼。
數年間,那些見證了歷史興衰、經歷了風雨飄搖的歷史古跡,卻在戰火紛飛中傷痕累累……
究竟是誰在加速文明失落?
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蔓延至敘利亞,反政府示威活動升級,并逐步演變為武裝沖突。從此,敘利亞開啟了長達10年的內戰。
這十年間,敘利亞還不斷卷入大國博弈的旋渦,成為多方角力的是非之地。
2012年,敘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又趁虛而入;2014年,由美國領導的“國際聯軍”以打擊“伊斯蘭國”為由介入;2015年,俄羅斯入駐敘利亞赫邁米姆空軍基地,幫助敘政府打擊境內的極端分子;2018年,美國還聯合英法空襲敘利亞,炮制了一場“化武危機”……
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多方作用之下,最終淪為戰爭的犧牲品。
戰爭不僅造成了敘利亞國內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被迫流離失所,曾經璀璨的文明也遭遇毀滅性打擊。
這不僅是敘利亞的損失,更是全人類的悲哀。
諷刺的是,當今天的美國媒體將目光投向那些因躲避戰亂而在廢墟中定居的敘利亞難民,并對他們破壞文物的行為指手畫腳之時,他們可曾想過,在這場漫長戰爭背后推波助瀾的“黑手”究竟伸自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