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總看到或聽到修橋補路是記功頌德的大善事。看過了電影《讓子彈飛》,里面的新任縣長和當地財主黃四爺合伙號召大家集資剿匪的戲碼,讓我耳目一新,原來修橋鋪路還可以這么弄?魯迅先生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從土路到石子路再到石板路,再到如今的水泥路、柏油路等等。要致富先修路沒有說錯,也確實便利了交通。修路,功在當下,利在國民。后來干過許多年建筑,聽說了一個詞叫“金橋銀路”,才明白駕駛橋修路是很賺錢的工程,也有所明白為什么到處那么熱衷于修橋鋪路了。一來便民出行功在當下,二來就是有銀子可賺。既得功績又得好處,還能落一個古時候的積德行善的福報,何樂而不為呢。可是,我始終弄不明白的是一條路的設計和使用年限是多久?我想修路的人應該比走路的人要清楚得多。為什么一條路隔三差五地就要去翻修折騰一遍呢?像上面沒人的俏寡婦一樣,誰都想去沾染一下子。這幾年一直待在大鄭州,從以前聽說的“鄭州鄭州,天天挖溝”到十幾年來耳聞目睹仿佛成了習慣。走路一不小心不是被何時挖開的溝溝給掉進去,就是被攔起來的坎坎給碰一腦門疙瘩。就納悶了,不就一條路,用得著三番五次地折騰來折騰去?在鄭州待了近二十年,折騰路的破事就沒見停止過。像拉鋸戰一樣,你方登罷我方登場,看誰折騰得花樣美。在鄭州待久了,讓你記憶深刻的或許不是曾經烽火狼煙時的二七英雄紀念塔,也不是改革開放之初煊赫一時的亞細亞商場,更不是新東區如意湖旁邊的地標玉米樓,還不是中原美食燴面以及那東西南北交通樞紐的火車站,而是到處的開開挖挖的破路、修路。因為它的“不便一時,方便一世?!蹦茏屇憬洺I钋畜w會到什么叫習慣成自然,獨成一座城市的特色!路是用來走的,是便利出行的公共交通,不是自家的后花園。用得著有事沒事去翻來覆去的折騰嗎?就是折騰出麻花來不還是一條路?求求你們了,放過那一條條無辜的道路吧。
作者簡介:韋海民,筆名韋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趙村鎮西陳宋村。2004年畢業于河南科技大學,現定居河南省會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