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少白頭”一般是指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出現白頭發的癥狀,多可持續到中老年時期。很多人都很重視自己的容貌,若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就長出了不少白頭發,一定會很在意、很難受。如何拯救“少白頭”?從白發到黑發,中醫辨治這樣做—— 白發病名,出自隋代《諸病源候論》,該書說:“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也。”然而,對本病論述最早者,當推《素問·上古天真論》,首次指出頭發變白是人體趨向衰老的外征之一,該論說,“女子……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由此明確指出白發與陽氣衰竭于上的密切關系,為今人探索本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礎。《儒門事親》對少年白發又提出了“血熱太過”的論點,頗合臨床實踐。臨床上將白發分先天稟賦不足和后天臟腑失調兩類:先天稟賦不足的白發除出現在“白化病”(俗稱白羊人)中外還可出現在某些遺傳性綜合征中;后天臟腑失調的白發,則包括老年人白發、少年白發等。總之,本病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視為正常現象,不一定當作疾病看待。但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或許是某些病變的一種外征,因此,只有把整體證候與局部證候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白發素有虛實之分,主要歸納為血熱偏盛、情志煩勞和精血虛弱三個方面。 青少年,血氣方剛,易于激動,致使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熱偏盛,毛根失其濡養,故頭發早白或花白。 所思不遂,或者憂愁恚怒過度,肝失疏泄,脾失運化,進而損及心脾。一則氣機郁結,血氣運行不暢;二則郁熱化火,暗灼營血,故而形傷在外則為白發,神耗在內則煩勞精奪。 腎藏五臟六腑之精,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如用腦過度,或房事過頻,均能導致腎中精氣虧損,精虛不能化生陰血,陰血不足導致發不榮而早白。 由此可見,本病的臟腑定位,主要在腎、肝、脾三臟,其中與腎的關系更為密切。血熱偏盛屬實證;情志煩勞、精虛血弱屬虛證。但在臨證之際,還應注意虛實相互轉化或相互夾雜出現的情況。 1.多數從頭頂開始,然后向他處擴展;亦有從兩鬢角開始,終至滿頭白發。 2.初期黑白發間雜一起,有的持續不變,有的迅速變白。 3.少數伴有頭昏耳鳴、神疲乏力、倦怠肢軟等癥狀。 患者以青少年為主,頭發早白,或先是焦黃后漸變為花白,病情有的靜止數年不再發展,但有的迅速發展而變白,成為所謂少年白頭。伴有煩躁易怒,頭部烘熱。舌質紅,苔少,脈數。治宜涼血,滋陰,烏發。方用草還丹加減。菟絲子、枸杞子、桑椹子各15g,生地、赤芍、桑葉各12g,炒丹皮、杭菊花各10g,川芎、白芷、蔓荊子各6g。 患者性格抑郁,加之煩勞過度,往往在較短的時間里頭發變白,嚴重時滿頭銀發,病變多從兩鬢開始。伴有精神憂郁,納谷不香,口干咽燥,腹脅脹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大。治宜疏肝扶脾,寧神烏發。方用歸脾湯加減。炙黃芪、干地黃、漂白術、茯苓各10g,黨參、龍眼肉、棗仁、合歡皮各12g,軟柴胡、炙甘草、廣木香、遠志各6g,何首烏、香谷芽各15g。 患者多數在40歲以上,白發從兩鬢角開始,繼而擴大乃至白頭,亦可見于少數青少年。伴有頭昏很花,視物不明,健忘,腰膝酸軟,不耐勞作,倦怠嗜睡。舌質淡紅有裂紋,苔少,脈沉細。治宜補腎益精,柔肝烏發。方用七寶美髯丹加減。干地黃、何首烏、巨勝子、菟絲子各15g,黑芝麻、桑椹子、茯神、山茱萸各12g,龜甲膠(烊化)10g,甘草6g。 加減法:頭部烘熱感重,加天冬、玄參;煩躁易怒,加生赭石、生磁石、珍珠母;房勞損精,加鹿角片、鹿茸、龜甲膠、巴戟天;肝血不足,加當歸、炒白芍、五味子;肺癆氣傷或咳血,加紫菀、百合、冬蟲夏草。 女貞子,洗凈,陰干熬膏,每次15~30mL,一日2~3次。 冬桑葉240g,黑芝麻120g,共研細未,水泛為丸,每次4~5g,一日2次。 ![]() 生地12~15g,丹皮、赤芍、當歸、黃芩、女貞子各9~12g,制首烏、旱蓮草各15~30g,黑芝麻3g。 ![]() 生地12~15g,丹皮、白芍、當歸、茯苓、白術各9~12g,薄荷3~6g,梔子9g,柴胡6~9g,制首烏15~30g,桑葉9~15g。 ![]() 何首烏、旱蓮草、桑椹子、黑豆各15~30g,生地、熟地、枸杞子各12~15g,當歸、菟絲子、補骨脂、女貞子各9~12g,黑芝麻30g。 盡量避免煩勞,保持心情舒暢,量力而行地做些文體活動。染發時應注意防止藥物過敏,一旦發生則按急性皮炎處理。 本病在大多數情況下無須治療,對健康亦無影響。不過,對于某些內證明顯、頭發早白者予以治療,或許能獲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