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最好的養生方式就在我們身邊,那便是善待自己,不生氣。《莊子?知北海》中講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這一生,走過春夏秋冬,嘗過酸甜苦辣,才會發覺善待自己才是一生最好的投資。善待身體,它是你唯一的財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生命的基石,是唯一的財富。就像一輛跑車,行走在人世間,需要合理的保養和維護,方能走得更遠更長。 古代中醫看病,靠的是“望聞問切”,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就是一位這樣的神醫。一日,扁鵲見到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望了一會兒,說:“您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可是蔡桓公不僅堅決不承認自己有病,而且還認為:扁鵲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本領。由于蔡桓公無知,諱疾忌醫,不接受大夫的好意提醒,讓小毛病由表入里,發展加重。過了十多天,蔡桓公的病進入到了腸胃里,扁鵲著急的說:“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最終,蔡桓公的病進入到了骨髓里,扁鵲再無回天之術。蔡桓公將小病拖成大病,最終斷送了性命。疾病的形成,也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演變的,不要小病不重視,大病再后悔。生命在于運動,只有循序漸進,堅持鍛煉,善待身體,順應養生之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才能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擁有人生的財富。
善待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有順心的事,更有不順心的事;有時遇貴人相助,有時遇小人設阻。即使你做得再好,即使你再努力,也會有人挑你的毛病,找你的茬兒。當你被冤枉的時候,別生氣,也別在意,保持樂觀的心態,就是善待自己。俗話說:萬病皆緣于氣。這口氣憋在心里,長期的不開心,就會郁結成形,或為囊腫,或為癌瘤,直到無力回天,悔之晚矣!王陽明在《瘞(yì)旅文》中講了一個故事:一位被貶的官員和他的一個兒子、一個仆人路過龍場瘴毒之地,心情郁悶,接連死去。王陽明分析道,那位被貶官員皺著眉頭、滿面愁容,承受不起那深重的憂慮,一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又加上瘴疬侵其外,憂郁攻其中,定會難免一死。而王陽明卻不這樣,無論人生處境多么艱難,他都能樂觀面對。當年,他得罪了宦官劉謹,被廷仗四十,貶到了貴州龍場驛站,讓這位大圣人做了一名小小的驛丞。龍場是瘴毒之地,語言不通,又受到當地村民的排擠,就普通人來講,這簡直是到了人生的低谷,到了人生的盡頭。王陽明說:“自從我離開父母,來到此地,已經三個年頭,歷盡瘴毒而能勉強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為我沒有一天懷有憂戚的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排除不良的情緒,正是王陽明的人生法寶。一個好的心態,會使生活更加充滿生機和陽光,會讓我們充滿斗志,會鼓舞我們不斷前進。人們總感覺生活中有很多的不滿意,有很多的無可奈何,可是無論何時,是喜是憂,是堅強還是沮喪,什么樣的心情往往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如果我們不想生氣,那么無論別人做什么都沒有用,我們可以無視,可以不在意,永遠保持一個好心情。世事難料,風云變幻。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在生活中,當一件事情發生,并且開始影響自己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盡可能的平心靜氣。人生短短幾十載,盡可能地讓自己幸福,讓自己快樂,少些憂傷,少些煩惱,你選擇快樂便是快樂,選擇憂愁便是憂愁。前方的道路無論是平坦,還是泥濘,我們都要勇敢地向前。我們要善于發現并放大生活中的樂,忘卻或忽略生活中的苦,往前看,朝前走,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王國斌,濟南人,自由撰稿人及網絡主播,現主要從事傳統文化研究。以故事說道理,以道理說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