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都 國破家亡后,文天祥打算絕食而死,他連絕食的時間和路線都想好了。從南安開始,絕食8天,等絕食而死時,船只正好到老家廬陵。在老家慷慨赴義……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準確地說,文天祥的算不如元軍的算。得知文天祥要絕食而死后,元軍用盡各種辦法,“掩鼻以灌粥酪”,根本不讓文天祥死。最終,到了老家廬陵,文天祥也沒有死成。 文天祥想明白了——既然老天不讓我死,那我就活下去。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我要好好地活下去,跟元朝戰斗到底。 就這樣,秉持著這種思想,文天祥好好吃飯,好好休息,準備去元大都,會一會元朝的君臣。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在行走了5個月零10天后,文天祥終于來到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來到大都城后,文天祥本以為自己將被打入牢房,結果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文天祥來到大都后,住在一流的招待所內,綾羅綢緞,美味佳肴,自不必說。元廷甚至找來了服務周到的奴婢,好好地款待了他。 對于這些人、這些物,文天祥根本不用。文天祥只睡地板,一直面對南方,矢志不渝。 當然,元廷之所以這么善待他,是希望文天祥能夠回心轉意,投降他們,為他們所用。于是,為了勸降文天祥,元廷開始派遣使者了。 第一個勸降的使者,是原宋朝宰相——留夢炎。 元朝的算盤不錯,留夢炎是宋朝前宰相,文天祥也是宋朝前宰相,他們有很多共同語言。讓留夢炎勸降文天祥,應該可行。結果呢,元朝哪里知道,留夢炎是文天祥最不齒的那類人。 文天祥心里,這個留夢炎是一個曾經阻撓自己入京勤王的奸臣;是一個一有困難就逃跑的敗類;是一個根本不抵抗,直接投降的漢奸。對于這么一個人,文天祥不打死他,已經是最大的恩賜了,還想讓他來勸降……癡心妄想! 就這樣,聽完了文天祥的痛罵后,留夢炎灰溜溜地跑了。 看見留夢炎如此不中用,元廷嘆了一口氣,他們又命令那個人出馬勸降文天祥了。 第二個勸降的使者,是原宋恭帝、現在的元朝瀛國公——趙。 元廷這個算盤,打得非常好。你文天祥不是口口聲聲要忠君報國嗎?好,我就讓投降的宋朝皇帝來勸降你,看你如何盡忠、如何報國? 結果,元廷還是算錯了。 原來,文天祥看見皇帝后,根本不給皇帝開口的機會。他一直跪在宋恭宗面前,痛哭流涕地重復一句話:“乞回圣駕,乞回圣駕,乞回圣駕……” 趙就是一個剛剛9歲的娃娃,哪里見過這個陣勢。最終,他也無功而返。 兩次勸降未果后,元廷看明白了,宋朝人都是一群不中用的東西,還是我們來吧。于是,第三次勸降,就元朝人上陣了。 第三個勸降的使者,是元朝的平章政事阿合馬。 阿合馬是一個回族人,仗著會理財,成為忽必烈的近臣之一。雖然這個人會理財,但不會做人,更不會做官。他任職期間,貪污腐敗,無惡不作,鬧得天怒人怨,最終于1282年被人刺殺了,走得比文天祥還早。阿合馬死后,忽必烈得知其罪行,下令追究其刑罰,掘墓開棺,斬戮其尸體,不許任何人收尸,任憑野狗去吃他的肉。阿合馬最終是一個尸骨無存的結局。 當時,因為正得寵,阿合馬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他根本不給文天祥這個囚徒好臉。然而,阿合馬還沒給文天祥好臉呢,這個人先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文天祥看見了阿合馬后,根本不理他,只是對其作了一揖,作為行禮。 見此情景,阿合馬大怒,他強忍怒火道:“你以為老子是誰!” 文天祥道:“聽說了,好像是一個宰相?!?/span> 阿合馬大怒道:“既然知道我是宰相,為何不跪!” 文天祥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為何跪?” 你個深陷囹圄的囚徒,還敢跟我平起平坐!阿合馬大怒道:“都到這來了,你心里沒點數嗎?狂什么!” 文天祥大吼道:“南朝早用我為相,北可不至南,南不可至北!” 在文天祥的怒吼中,阿合馬黔驢技窮,他只能對左右道:“此人生死,尚由我!” 一聽這話,文天祥大怒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你不由你!” 阿合馬就是盛氣凌人,一旦碰上比他橫的,他就了。最終,阿合馬知道自己無法搞定這塊硬骨頭,灰溜溜地走了。 至此,經過了三次勸降后,元廷看明白了,好言相勸是不可能讓文天祥投降了,只有在肉體上折磨他,才能讓他徹底臣服。于是,元廷下令,把文天祥押進了兵馬司(今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關進了一個土牢。 元廷本以為,讓文天祥吃吃苦,他就投降了。結果,即使文天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土牢,即使他身上長滿了虱子、癩瘡和癰疽,他也決不投降。文天祥還養成了寫詩的好習慣,活得不亦樂乎。 看文天祥活得如此“逍遙快樂”,元朝的宰相孛羅看不下去了,他決定親自審理文天祥,逼迫他投降。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一月初九,孛羅在樞密院開堂會審,親自審理文天祥。文天祥到來后依舊毫不客氣,只是作揖,不跪拜。 見此情景,孛羅大怒,下令讓文天祥跪。 文天祥道:“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不跪!” 一聽這話,孛羅大怒,命左右出馬,強迫文天祥下跪。結果,這群人用了半天的力氣,也沒有讓文天祥下跪。最終,文天祥盤腿坐在地上接受審訊。 孛羅開始審理文天祥。他準備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逼迫文天祥承認自己是一個背主賣國之人,從禮法上打敗文天祥。 在幾番試探后,孛羅直奔主題,道:“棄德祐嗣君而立二王,忠乎?” 文天祥回答道:“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吾別立君,為宗廟社稷計也。從懷、愍而北者非忠,從元帝為忠;從徽、飲而北者非忠,從高宗為忠?!?/span> 好一句“社稷為重,君為輕”,孛羅本來是想讓文天祥承認自己是一個背棄君主、不忠不孝的人,結果文天祥根本不上套。 為了反駁文天祥,孛羅道:“晉元帝、宋高宗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是篡也!” 文天祥道:“景炎乃度宗長子、德祐親兄,不可謂不正,即位于德祐去國之后,不可謂篡;陳丞相對太后命奉二王出宮,不可謂無所受命?!?/span> 文天祥的這句話,遭到了孛羅的反擊。他告訴文天祥,二王根本就是來位不正,謝太皇太后也沒有讓他們登基。相反,他們逃跑后,謝太皇太后還派太監傳旨,命他們回宮,結果他們根本不從,他們就是一群亂臣賊子。還說,文天祥若不信,他可以把老太太叫來,讓她當面作證。 文天祥也可能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所以他一直解釋“天與之,人歸之,雖無傳受之命,推戴擁立,亦何不可!”最后,文天祥也懶得解釋了,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各是其是可也。 看這個問題沒有難住文天祥,孛羅大怒道:“你身為宰相,掩護三宮(三宮六院,指皇帝的后宮)逃走,是忠臣;率軍跟伯顏宰相決一死戰,是忠臣,可你什么都沒干,還敢說自己是忠臣?” 文天祥回答道:“這些事情,你可以去責備陳宰相,不用責備我。我不負國也!若不是陳宜中阻撓,我絕對率軍出征,跟你們決一死戰!” 看自己不管說什么,文天祥都能懟回來,孛羅方寸大亂,他竟然這樣道:“你立二王,到底想建立什么功勞?” 文天祥大惑不解道:“國家不幸喪亡,需要另立新君,以存宗廟。存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責,何功之有?” 孛羅問:“既自知無功,何必去做?” 文天祥道:“父母身患絕癥,雖明知無法改天續命,但豈有不救之理?盡吾心焉,不可救,則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唯有一死,不再多言?!?/span> 孛羅大怒道:“你想死,我偏不讓你死,禁持你,讓你坐一輩子監獄?!?/span> 文天祥也大怒道:“我意已決,區區禁持,何害也!” 聽完文天祥的話后,孛羅大怒,他哇哇地說了一堆文天祥聽不懂的蒙古話,估計是把他罵了一頓。 罵完后,孛羅下令把文天祥關回去,把他軟禁至死。當然,他也只能把文天祥軟禁起來。畢竟,文天祥這種等級的囚犯,唯一擁有權力處死的人,是忽必烈。 那么,忽必烈對于文天祥,是一個什么態度呢? 按照《宋史·文天祥傳》記載:“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弊允贾两K,忽必烈都欣賞文天祥,不忍心殺死,他希望有朝一日,文天祥能夠投降,為自己所用。 就這樣,皇帝不想殺文天祥,文天祥只能繼續活下去。這一活,就活了一個“冬去春來”。開春后,文天祥驚訝地發現,元廷又開始對其勸降了。只不過,他們這次的手段讓文天祥痛苦不已。 親人勸降 開春后,文天祥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收到了一封信。這封信竟來自于失蹤很久、不知是生是死的長女柳娘! 原來,空坑之敗,歐陽夫人、柳娘、環娘被俘后(次子佛生半路逃跑了,他隱姓埋名度日,最終早逝,死時年僅18歲),被押解到了元大都。如今,她們被囚禁在東宮,被迫穿上道士的衣服,完全跟外界隔離了。 因為隔離,文天祥不知道她們在大都,她們也不知道文天祥在大都。然而,元廷知道呀。元廷一看,為什么不讓文天祥的親人去勸降呢?我倒要看看,面對親情骨肉,文天祥怎么保持住那顆鋼筋鐵骨的心。 然而,文天祥讓他們失望了。文天祥寧可跟家人絕交,也要以死報國。 看見女兒的信后,文天祥淚如雨下,他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下跪投降,他就能再一次與家人團聚,盡享天倫之樂。然而,文天祥已經做好了一死報國的準備,他也只能愧對夫人、愧對子女了。 最終,文天祥賦詩《得兒女消息》,跟妻兒永別了。 故國斜陽草自春,爭元作相總成塵。 孔明已負金刀志,元亮猶憐典午身。 骯臟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 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 對不起,親愛的女兒,父親去意已決,不用再勸了。你我今生的父女緣分到此為止,還是等來世再續這段親緣…… 至此,在文天祥的絕筆信下,元廷這個親情戰術宣布破產。然而,他們并不在意,因為在元廷眼中,他們還有一張“王牌”。這張“王牌”一定可以不負重任,成功地勸降文天祥。 這張王牌,就是文天祥的弟弟,已經投降了元朝的文壁。 原來,元軍進犯文壁鎮守的惠州時,文壁知道難以抵擋,就投降了。如今的他,已經穿上了元朝的官服。 對于文壁投降一事,世人和后人都非常不齒,當時的人曾寫了一首詩,狠狠地諷刺了他。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異南北,一枝向煖一枝寒。 后來,歷史的車輪來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看完這段歷史后大怒,他痛罵道:“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 其實,乾隆皇帝的話根本不值一提。 第一,乾隆皇帝說的話本身就矛盾重重。他恨不得所有的敵人都是文壁,而不要出現文天祥這樣的人。 第二,乾隆皇帝的話不對。文天祥知道文壁投降后,他也原諒了文壁。哥哥都原諒了弟弟,焉有“難地下見其兄”之說? 原來,文天祥得知弟弟投降、當了元朝官員后,他原諒了文壁。這個證據,就是他寫給繼子的《獄中家書·批付男陞子》。 汝祖革齋先生,以詩禮起門戶,吾與汝生父及汝叔同產三人。前輩云: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吾與汝生父俱以科第通顯,汝叔亦致簪纓。使家門無虞,骨肉相保,皆奉先人遺體以終于牖下,人生之常也。不幸宋遭陽九,廟社淪亡。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在簡單地介紹了家族情況后,告訴文陞:宋朝滅亡后,我身為宰相,備受皇恩,因此必須堅持大義,以死殉國。你的生父文壁卻不能死,他要好好地活著,“以全宗祀”,我去盡忠,他去盡孝,我們只是各自履行責任罷了。 昔日,科舉考試時,父親文儀那個不經意的決定,成功地預示了兩個孩子的未來。如今,哥哥誓死不降,為國盡忠;弟弟投降元朝,為族守孝……得此結果,若父親文儀在天有靈,不知會做何感想。 書歸正傳,為了勸降文天祥,忽必烈下令命文壁入京。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在文天祥的期盼中,文壁來到了大都城。 對于文壁來到大都后到底見沒見過文天祥這個問題,史學家一直爭論不休。 部分史學家認為,文壁沒有見過文天祥,因為除了《文丞相敘》外,沒有其他資料記錄過他們見過面。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文壁見過文天祥,畢竟《文丞相敘》記載了這件事情。而且,文天祥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給文壁,如過繼文陞、把母親的棺槨運回老家、保護自己的詩集等。這些事情非常重要,不是當面的話,文天祥是不會說的。 當然,文壁見沒見過文天祥,結果都一樣,他沒有勸降成功?;蛘呤钦f,文壁根本就沒有勸降,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哥哥要干什么。既然多說無益,何必多此一舉。 最終,在哥哥的詩詞《聞季萬至》中,文壁離開了京城,跟哥哥訣別了。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再見了,親愛的大弟文壁、小弟文璋。咱們兄弟的情義,今生到此為止。若有機會,來世再聚。 就這樣,文天祥徹底地挫敗了元廷的親人勸降計劃,他坦然地接受了一切,準備迎來自己的結局。 《正氣歌》 勸走了來勸說自己的親人后,文天祥繼續在暗無天日、陰暗潮濕的土牢里度日。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天祥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生活,他每天寫詩,整理詩、自得其樂。 當然,生活在這種鬼地方,文天祥的肉體還是經受了巨大的折磨。特別是每到五月,文天祥更是苦不堪言。 原來,北京每到五月,就會下瓢潑大雨,雨水流入土牢,把這里變成澤國。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北京就下了一場暴雨,讓文天祥苦不堪言。 當時,雨水灌入土牢,淹沒了文天祥的床榻,文天祥只能站在雨水中,才不至于被淹死。文天祥大聲地呼喚獄卒過來救命。結果,因為風雨聲,獄卒根本沒有聽見,文天祥只能在冰冷的雨水中站了一夜。 雖然孤苦無依,但是文天祥并不“寂寞”。當時,因為雨水灌入了老鼠窩,老鼠們紛紛逃了出來,在雨水中到處亂竄,最終全部溺死。 第二天,獄卒才把文天祥救了出來。 雖然獄卒排干了土牢內的水。然而,隨著溫度的升高,牢房內到處彌漫著污濁的水氣、爛泥的土氣、炙熱的日氣、灶臺的火氣、腐倉的米氣、腥臭的人氣和老鼠尸體的穢氣。這些氣體彌漫在這個房間內,令人作嘔,別說居住了,就是待一會兒都受不了。 然而,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文天祥竟然沒有生病,也沒有任何不良的反應。 對于這個問題,開始文天祥百思不得其解。最終,他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不生病,是因為自己內心有一股“氣”,這股氣乃天地之正氣,何患焉! 悟出來這個道理后,文天祥激動無比,他點燈熬夜、鋪紙研墨,將自己的感悟全部寫了下來。 于是,在他的書筆下,一篇永載史冊的文章就此誕生。 這篇文章,就是《正氣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北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ァ?/span>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驗檫|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存,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可能有的人沒有讀過《正氣歌》,但一定知道這篇文章的意思。正是這天地正氣,讓“天命之所鐘也,人心之所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正是這天地正氣,讓“天地之外的夷狄邪氣不可殲也”;正是這天地正氣,讓我們遇到困難時能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永遠向前。 寫完這闋詞后,文天祥就等著忽必烈給他一個痛快,讓他“大愿已了”。 然而,忽必烈讓文天祥失望了,他根本沒有殺文天祥的意思。相反,忽必烈還夢想著能夠招降他,有朝一日為自己所用。 文天祥之死 很好,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就這樣,得知了皇帝的心思后,那些玩兒命地攻擊文天祥、誓要置他于死地的人,也只能偃旗息鼓了。然而,對于忽必烈的恩寵,文天祥卻并不領情。因為,他一門心思地等著赴死,你不讓他死,他恨死你了。 本來這種局面,只能繼續相互耗下去,結果,當年冬天爆發了幾件震驚元廷的事情,終于讓這個天平傾斜了,忽必烈終于起了殺心。 第一件事情,有一個善于看星象的和尚告訴忽必烈,十一月,土星犯帝座,疑有變。當時,距離十一月越來越近了,忽必烈真害怕出現意外的事情,威脅他的統治。 第二件事情,不久前,在中山府(河北定縣),一個叫薛保住的人聚集了2000余人,宣布起義。薛保住自稱“真宗幼主”,口稱要打入京城,救出文宰相,光復大宋江山。雖然這次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了,但是薛保住的口號,卻給忽必烈提了一個醒。 第三件事情,當時,京城內出現了很多匿名信,說什么“兩衛軍盡足辦事,丞相可以無慮”“先焚城上葦子,城外舉火為應”。雖然這些匿名信很可能是惡作劇,但這些匿名信還是讓元廷高度緊張了一陣子。 最終,在這三件事情下,元朝官員開始“勸說”忽必烈,讓他趕緊地殺了文天祥。 官員們告訴忽必烈,看見沒有,文天祥在宋朝遺民心中就是他們的希望。你不殺了他,豈不是永留后患?而且,文天祥的威望這么高,他又誓死抗元,要是放了他,等于是放虎歸山。到時候,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響應,元朝豈不是永無寧日?因此,對于這種人,不能留,也不能放,趕緊殺了,永絕后患。 于是,在這些官員的勸說中,忽必烈起了殺心。最終,忽必烈打算再給文天祥最后一次機會。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八,在皇帝的召見下,文天祥面見了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文天祥見到忽必烈后,毫無懼色,依舊作揖,不跪拜。見此情景,侍衛大怒,說你不跪元朝的官員也就算了,你連元朝皇帝都不跪,反了你!于是,侍衛一擁而上,逼迫文天祥下跪。為了讓其下跪,侍衛還拿出金棍,擊打文天祥的膝蓋。然而,不管侍衛如何努力,文天祥依舊倔然而立。他用一個民族永不屈服的力量,讓這些侍衛無計可施。 見此情景,忽必烈認為沒有必要糾結了,不跪就算了。忽必烈問文天祥,你有什么想說的。 文天祥道:“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將、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 忽必烈告訴文天祥:“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慮,以事亡宋者事我,當令汝中書?。ㄔ紫啵┮惶幾?。” 文天祥道:“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span> 忽必烈問:“汝何所愿?” 文天祥道:“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span> 忽必烈道:“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span> 文天祥道:“一死之外,無可為者?!?/span>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只能不歡而散。 至此,拜別了忽必烈后,文天祥清楚地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把所有的生門都堵死了,他已經準備好迎接那個結局了。 文天祥剛剛離開皇宮,想置他于死地的大臣就蜂擁而至,大家玩兒命地勸說忽必烈,讓他殺了文天祥,以絕后患。 在這些大臣的勸說下,忽必烈見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于是,忽必烈放棄了,他頒布了一道圣旨,讓這些大臣得償所愿。 第二天,即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一隊人馬來到了文天祥的囚所。文天祥清楚地知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在被囚禁了3年后,他終于等來了這一天。文天祥甚至高興地對獄卒道:“吾事了矣!” 在這些士兵的押送下,文天祥來到了柴市刑場(今北京西城區菜市口)。 臨刑前,行刑官道:“丞相今有甚言語?回奏尚可免死?!?/span> 文天祥回答道:“死則死爾,尚何言?”隨后,文天祥問周圍百姓,哪邊是南方。確定后,文天祥面南而拜,口中道:“我宋列圣在天之靈,愿使天祥早生中原,遇圣明之主,當剿此胡,以申今日之恨!” 言畢,文天祥索要紙筆,書寫《絕筆詩》兩首: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神歸嵩岳風雷變,氣哇煙云草樹荒。 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載混氈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龍馭兩宮崖嶺月,貔貅萬灶海門秋。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寫完,文天祥擲筆于地,他對行刑官大吼一聲:“吾事已畢,心無怍矣?!闭f完,面南而坐,從容就義。 文天祥慷慨赴義時,年47歲。 屠刀落下的那一瞬間,有一快馬飛馳而來。原來,忽必烈后悔了,他下令赦免文天祥。結果,晚了一步。當然,這到底是忽必烈后悔了,還是忽必烈為了彰顯仁義而上演的一場戲,我才疏學淺,留給大家去評。 一天后,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奉旨來到柴市給他收尸。在文天祥的衣服內,歐陽氏發現了文天祥書寫的《衣帶贊》,這是文天祥真正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29年前,18歲的文天祥在游覽三賢祠時,立下了一個誓言,“歿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如今,經過了29年的千錘百煉,雖然文天祥的最后結局仍以失敗而告終,但英雄不論成敗,他最終還是履行了當年的誓言。 國已不存,但一片磁心,依舊指南;英雄雖死,但一身正氣,千古永存。 至此,伴隨著文天祥的慷慨赴義,宋朝終于灰飛煙滅,成為歷史。 |
|